(經濟觀察)福建發展協奏曲:閩南“金三角”一體化提速
中新社泉州11月17日電 (記者 孫虹 曾福志)在福建,廈門、泉州、漳州這三個地域空間相連、同講閩南語方言的設區市一體化,是福建發展版圖上的一個老命題。如今,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指揮棒下,這個區域又將如何一體化發展?
作為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經濟區域以及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門戶,素有閩南“金三角”之稱的廈漳泉地區,近年來以構建廈漳泉都市圈為引擎,深化共識、優勢互補,一體化進程不斷提速。
從官方公布的福建省經濟統計數據可見,今年前三季度,福建省地區生產總值為37793.71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廈漳泉三市經濟總量約占全省“半壁江山”,分別為泉州8826.86億元、廈門5686.72億元、漳州4016.22億元。
廈門、漳州、泉州三地經濟實力雄厚,各有特色。泉州民營經濟發達,曾連續20多年領跑福建經濟,在2020年躋身“GDP萬億元俱樂部”;廈門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福建發展的龍頭之一,已明確到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萬億元;三地中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的漳州,近十年來也快速發展,實現從“花果之鄉”向“工業大市”的華麗轉變,進入中國城市GDP50強。
不僅如此,閩南“金三角”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73%,已成為福建最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區域增長引擎。而且,廈漳泉三地融合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語言相同、文化同源、空間相鄰,是臺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同屬閩南文化發祥地、核心區。
然而,廈漳泉三地在發展進程中也面臨著不同的制約因素,有人將其形容為“廈門太小、泉州太散、漳州太弱”,雖不全面卻也可見一斑。
2011年廈漳泉同城化概念提出后,福建積極推動三地同城化發展。2018年4月,福建官方又作出加快閩西南協同發展的決策部署,廈門、漳州、泉州、三明、龍巖五市開啟新一輪協作發展之路,亦助推廈漳泉都市圈建設不斷取得突破。
今年初,閩西南協同發展區聯席會議召開第四次會議,就深化產融合作、完善聯合招商機制、加強人才交流、加大環境協同治理、統籌對口幫扶等方面展開深入交流。廈門官方更是提出,要推動廈漳泉都市圈建設納入國家都市圈規劃布局。
近日發布的《2021年度廈門城市交通發展報告》顯示,廈漳泉都市圈呈現同城趨勢。廈門跨市通勤人數約為14萬人,占總通勤人數6%,其中廈泉通勤約為4.8萬人,占比34%;廈漳通勤約為9.3萬人,占比66%。
人員往來流動的背后,是三地互聯互通、產業協作、創新協同、資源共享加速推進的直觀體現。專家指出,廈漳泉都市圈位于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之間,應從更高層面推進,深度整合廈漳泉優勢資源,取長補短,變“虹吸”為攜手,從而形成更有厚度的發展腹地。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首條跨海高鐵——新建福(州)廈(門)鐵路預計2023年建成通車。屆時,廈門、泉州、漳州將形成半小時交通圈。
“從福廈高鐵開建的那天起,我們就一直期待著。”見證著廈漳一體化進程的中鐵六局福廈鐵路項目技術員趙樹森感慨道,從廈漳大橋、廈漳同城大道陸續建成,到福廈高鐵、廈漳泉城際軌道、廈門地鐵6號線漳州(角美)延伸段等交通項目的快速推進,閩南“金三角”距離更近、未來可期。(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