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孩子,首先要讀懂孩子
初三學生小雨(化名)最近備受煎熬,在情緒的泥淖里越陷越深后,她向學校心理老師發出了求助。心理老師表示,小雨代表了一部分孩子,希望通過自己撰寫的這篇文章,告訴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們,陪伴與引領孩子有章法,請父母用心觀察,有智慧地與孩子一起練習。
備受煎熬的小雨
小時候,常聽到別人評價自己“有靈氣,一點就通”“有氣質又漂亮”“很有才氣”……現在正讀初三的小雨,很少聽到類似這樣的正向評價了。即使偶然聽到,她也無法相信了:“這不是真的,我已經不是這樣的了!”是啊,自己一點兒也沒有靈氣了,努力了那么久,學習沒有任何起色,跟自己水平不相上下的同學竟紛紛輕松“超車”。自己也越來越丑了,臉上長滿了痘痘,尤其是額頭,劉海兒怎么都遮不住。唉,外在的美麗仿佛與內在的氣質同步拋棄了自己,自己也仿佛成了失去活力的空殼。
已經開學一個多月了,小雨自知仍然無法調整好學習節奏。做作業時常常發呆,被各種情緒纏繞,無法專注于學習,作業拖到很晚才能勉強完成。畢業班的開門考自己又退步了。“唉,我真的是一無是處啊!”小雨在心底重復著這句話。
蒙圈的媽媽
當接到學校心理老師電話時,小雨媽很蒙。
身為70后,自己真的跟女兒交流得越來越少。大家分別在忙著自己的學習與工作。坦誠地說,自己與女兒好像漸行漸遠。對于小雨,自己越來越陌生,有時竟不知道如何溝通,真的越來越不懂這孩子了。
無獨有偶,很多身為70后到80初的父母在和00后的孩子相處時,也常常會遇到類似的難題:我的孩子究竟在想些什么?我要如何與他溝通?如何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更加懂得他呢……
孩子與我們不同,他們有屬于自我生命獨特的想法與靈魂,也有彰顯自我生命的獨到方式。為人父母,我們能做的是跟隨孩子的成長腳步,一點一點地讀懂他們,尤其是他們的精神世界,然后順勢而為地養育。
讀懂孩子的三步
心理老師告訴小雨媽,讀懂孩子需要分三步走:
1.明白孩子的心在渴望著什么?
“他們(我們的孩子)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每個孩子對于生命的渴望不同。正如很多成年人在付諸行動時,會談及“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我們的孩子又想要什么呢?
15歲的小雨渴望著被他人矚目,渴望享用生命的豐富與絢爛,渴望彰顯自己的榮耀與獨特……然而,枯燥的生活,她的渴望無從展現。猶如一個特別想要在跳跳床上一躍而起的孩子,使出了渾身解數,仍然無法享用躍起的樂趣。這個孩子是苦悶的、無趣的、無助的、落寞的。
如若父母真正靜下心來,細心敏銳地觀察孩子,如一名軍師對自己的軍隊明察秋毫般,漸漸地,我們終能離孩子的心更近一些,懂得他究竟渴望什么,并與他討論。
如果他渴望被人矚目,父母可以支持孩子多發展自己的愛好,在展示自我時擁有一席之地;他渴望享用生命的豐富與絢爛,在課余或假期,父母可以安排不同的家庭生活;他渴望彰顯自我,父母可以在日常運用自己細膩的觀察捕捉孩子的特點,與他分享父母眼中的“他”以及與“他”同齡時父母的二三往事……
2.孩子享用生命的方式是什么?
有時,我們會擁有這樣的狀態:某些時刻(時段),自己完全投注在正在進行的活動上,與其合二為一,時間仿佛停滯、永恒,個人感受著高度的踏實、喜悅與充實感。最近幾年被津津樂道的這種體驗被稱為“心流”。處在心流中,我們享用著生命之泉的汩汩流動,收獲生命源源不斷的活力。我們將“心流”稱之為一個人享用生命的方式。
體驗到“心流”的人,能夠體驗到生命的珍貴、豐盛、永恒,“心流”時刻也是生而為人真正的愛好。顯然,沒有“心流”時刻的人,生命是匱乏、蒼白、空虛的。
小雨在什么時候真正地放松、快樂?
①繪畫,在紙上自由地描繪、宣泄自己的內在;
②寫作,運用文字將自己內在一點點躍然紙上;
③聽音樂,尤其是校園民謠,自在松弛地徜徉在像散文般的歌曲中;
④和好友神聊,無需設限和禁忌,享受著海闊天空的自在交談。
了解到孩子的“心流”時刻,我們或積極創設情境,或鼓勵孩子張弛有度,適時地運用“心流”時刻為生命注入活力。恰如小雨想要的“生活能如跳躍的音符一樣”,生命可以擁有波瀾,而不是死水一潭,或者日復一日地單曲循環。
3.孩子最需要的生活技能是什么?
如前文所言,“像一名軍師對自己軍隊明察秋毫般”,父母漸漸懂得孩子對生命的深層渴望與享用生命的方式。接下來,我們順其自然地來到這一步:孩子要實現生命渴望、享用生命,需要擁有什么樣的生活技能?這正是為人父母陪伴與引領孩子刻意練習的部分。
與小雨一起探索與評估,發現她在兩項技能上需要“補拙”:一項是規劃技能,如何統籌安排好自己的學習與生活,重點突出,科學平衡;一項是練習與復習技能,如何不僅僅限于頭腦的“我知道了”,而是更進一步掌握事物的精細度與熟練度。這兩項技能也正是小雨“靈氣”展露的基礎與保障。
肯定地說,孩子的“靈氣”不會自動閃耀,每一個天賦都需要后天不斷練習技能的夾持。千萬不能輕信孩子有天賦就萬事大吉這樣的片面之辭。
請父母們仔細觀察孩子的現狀,認真評估他成長中的技能短板,然后富有智慧地與孩子一起刻意練習。
婧 箏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