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耀州:綠水青山間繪就多彩畫卷
光明日報記者 李潔 張哲浩 李睿宸
10月秋風送爽,鄉間色彩斑斕。國慶期間,記者走進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一路上,紅彤彤的蘋果掛滿枝頭,一座座蔬菜大棚透出青菜的新綠和西紅柿的橘紅,間或幾聲“咩咩”的羊叫,一派美好的田園生活圖景。
“根據耀州的實際情況和資源稟賦,我們打造了4個蘋果小鎮、1個香菇小鎮、1個設施蔬菜小鎮、1個中藥材和花椒小鎮以及1個奶山羊小鎮。”耀州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國鋒介紹,近5年來,耀州區鮮干果面積穩定在100萬畝,設施蔬菜3000余畝,中藥材留存面積11萬畝,奶山羊(肉羊)存欄7萬余只,肉兔年出欄300余萬只,香菇菌棒年產1000萬棒,“一鎮一業”的產業發展格局得到有效穩固。
在“一鎮一業”的產業格局下,相關農產品的產業鏈條不斷延長壯大,為此,耀州區專門成立了現代農業“鏈長制”工作領導小組和7個工作組,著力打造以蘋果為首位產業,食用菌、奶山羊(肉羊)為次位產業,葡萄、蛋雞、中藥材、干雜果、設施大棚等為特色產業的8條產業鏈,并建成各級示范園區29個,依托土地流轉、托管經營、入股分紅等多種形式不斷強化利益聯結機制,帶動群眾持續增收。
在產業基礎不斷夯實、產業鏈持續完善的發展態勢下,耀州區主動著手農產品品牌建設,并推動本土農產品打進國際市場。目前,“耀州花椒”“耀州黃芩”已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耀州羊肉”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菇為天”香菇、“陜耀”土豆粉、“老舅家”蘋果等品牌逐漸響亮起來,香菇菌棒更是遠銷美日韓等歐美國家。
“咦,剛剛飛過的那只淡紅色羽毛的鳥好像是一只朱鹮呀!”
“不是好像,那就是被譽為中華‘吉祥之鳥’的朱鹮。”聽到記者的猜測,朱鹮監測員羅建利笑著回復,廟灣鎮柳林村是朱鹮在秦嶺以北的首個野化放飛地,往往不經意間就會有一抹淡紅從天空掠過。
每天天還沒亮透,羅建利就已經到達耀州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對朱鹮活動區域進行打掃、消毒,為朱鹮備上“泥鰍魚+黃粉蟲”的早餐,等待它們前來享用。青山綠水中,羅建利與朱鹮已相守6年,提起朱鹮,羅建利滿眼笑意。
近年來,耀州區扎實開展水土流失、地質災害、綠化造林“三重”生態修復治理,推進黃河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沮河廟灣段生態清潔小流域等治理工程,完成人工造林0.5萬畝,封山育林3.8萬畝,退化林修復0.2萬畝,以生態優先促綠色發展。
隨著生態環境的逐年向好,如今,越來越多的朱鹮將“新家”安在這里。山水之間,朱鹮振翅翱翔的身影與優美的自然環境、富足的人居生活交織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08日 0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