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草梁”到“綠草原”——探訪山西寧武馬侖草原生態之變
中新網忻州9月27日電 題:從“黃草梁”到“綠草原”——探訪山西寧武馬侖草原生態之變
中新網記者 楊杰英
金秋層林盡染,天高云淡。9月27日,“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行”山西篇網絡主題活動記者團走進馬侖草原,實地探尋這座“亞高山草甸”的生態之變。
馬侖草原,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境內的管涔山頂,最高海拔2712米。“空中草原”馬侖擁有3000余畝草甸,是華北地區較大的亞高山草甸。
“馬侖草原,以前都叫‘黃草梁’。”山西省管涔山國有林管理局副局長王少淵告訴記者,馬侖草原頂部廣闊平坦,分為前梁、后梁和豬拱坪,是亞高山草甸,與蘆芽山南北相望。
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多年來,馬侖草原亞高山草甸內形成許多長短、寬窄、深淺不一的侵蝕溝。山西省管涔山國有林管理局高橋洼林場黨支部書記、場長余凱介紹,其中最大的侵蝕溝寬約1米,深度70厘米左右,長度約1公里,溝內巖石裸露,水土流失較為嚴重。
高橋洼林場自2008年開始,積極探索馬侖草原修復治理工作。余凱告訴記者,“我們先后采取了播撒草籽、鋪設步道、外運客土、治理鼠害等措施,分階段實施了馬侖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馬侖草原的修復治理以保護和自然修復為主,采取封育、禁牧、休牧、輪牧、劃破、切根、補播、施肥、鼠蟲害防治、毒害草防治等措施進行修復。同時,重點進行侵蝕溝治理,采取清理石塊、平整地面、外運客土填充、播種草籽、澆水施肥、人工管護等措施進行修復。
為保證生態修復效果,高橋洼林場還通過張貼通告、散發傳單、封山禁牧和加強巡護等手段,加大對馬侖草原的保護和宣傳力度,提高轄區民眾的生態保護意識,確保亞高山草甸生物多樣性的休養生息。
經過多年的不懈保護修復,馬侖草原基本恢復了綠草如茵、山花爛漫的自然狀態,草原植被退化勢頭得到有效遏制,草原蓋度明顯增加,蓋度恢復到90%以上,草群結構明顯改善,植物群落逐漸穩定,草地生態系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
“馬侖草原亞高山草甸保護與修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余凱表示,高橋洼林場將進一步加大對馬侖草原亞高山草甸的修復保護力度。
今日的馬侖草原,暖春山花爛漫、蜂蝶成群;盛夏綠波蕩漾,一望無際;金秋層林盡染,天高云淡;隆冬林海雪原,粉妝玉砌。一年四季,風景如畫。置身于茫茫高山草原,令人心曠神怡。(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