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特種作業安全失去“保險栓”
本報評論員 吳迪
對于特種作業崗位而言,一張從業證書不僅僅是一個就業門檻,更是關乎安全生產、公共利益的保障線。這條保障線不能被某些人以造假的方式輕易擊垮。
據9月16日《法治日報》報道,電工作業、焊接與熱切割作業、制冷與空調作業及高處作業等特種作業,需依法獲取特種作業操作證方可上崗。然而一些不法分子通過假冒政府網站,偽造、買賣假冒證書,誘導從業人員上當受騙;一些人通過“包考包過”等方式取得“假證”并進入有關行業。這給企業安全生產和公共安全埋下重大隱患。從去年9月起,應急管理部聯合公安部對此開展專項打擊行動,一年來,有關部門查處無證上崗人員9855人,發現持假證人員1343人,向公安部門移交相關線索313條。
對于特種作業領域而言,查處的每個案件的背后都關聯著一個個安全生產場景,絲毫大意不得。特種作業對崗位操作有著特殊的、專業的要求,稍有不慎,便可能會對操作者本人、他人的安全健康及設備設施的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根據有關規定,特種作業人員必須經專門的安全技術培訓并考核合格,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作業操作證》后方可上崗作業。
假冒特種作業操作證的滋生,呈現出“雙向奔赴”的景象:一方是不法團伙組建假冒官方網站充當門面,誘騙想入行的從業者繳費培訓,然后發放假冒證書,并提供“驗證保真”的迷惑服務;另一方是想從事特種作業人員無法通過正規渠道獲得合規證書而選擇買假證,這也促使偽造、買賣假證的產業鏈不斷壯大。
事實上,一段時間以來,培訓注水、發證放水,讓相關技能證書的培訓與發放變成了廉價的“鍍金游戲”,有的“山寨證書”甚至搭著科技和網絡的便車不斷“擴容”。從家政服務到新就業形態領域甚至元宇宙等新興領域都有“山寨證書”的身影。渾水摸魚而發財者有之,傻傻分不清而上當者亦有之。諸如“武器工程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等真真假假的證書,給相關用人方帶來諸多困擾。
假冒特種作業操作證的現象之前也有,只是較為零散。而如今出現“升級版”——不法分子從制作山寨官網到驗證證書真偽,全套包裝、精準詐騙;還有的不法團伙采用非法手段,幫助考場中的學員作弊獲得證書。這都使得大量特種作業失去安全“保險栓”,不確定風險大大增加。
假冒證書的層出不窮,主要緣于有利可圖,不論是制售假證方還是故意買賣假證的人員,都是看重證書背后的利益。同時,有的行業對入行者往往只看有無證書而忽略能力考核,用人方面查驗證書環節缺失或走過場,一定程度上也縱容了造假者。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我國職業技能等級的認定權下放,某些機構借機“碰瓷”、曲解有關規定,編造出不少“山寨證書”,使得職業技能等級認定領域出現不少身份不明的“李鬼”。
特種作業“山寨證書”問題,不僅危害從業者安全及相關企業行業的發展,也危及公共利益與公共安全。從業者無證或持假證上崗,意味著其不具備相關專業技能和應急處突能力,這無異于將自身和公眾暴露于不確定的危險環境中,潛在危害很大。打擊假冒特種作業操作證的制售鏈條,十分重要且必要。
近年來,隨著有關方面不斷治理,“山寨證書”現象已大為減少,但高迷惑性取代粗制濫造、團伙作案造假證書等新情況不能不防。為此,有關方面既要對科技化、網絡化、團伙化制售假證行為加大研判打擊力度,也要加強技能培訓、考核、證書發放的過程監管,發揮好復審環節的把關效用,堵上一切可能的漏洞,不給不法分子留下任何可乘之機。
對于特種作業崗位而言,一張從業證書不僅僅是一個就業門檻,更是關乎安全生產、公共利益的保障線。這條保障線不能被某些人以造假的方式輕易擊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