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全國水利工程可確保城鄉供水安全 最大程度減輕干旱損失
中新網9月13日電 水利部水旱災害防御司司長姚文廣13日表示,近十年來,水利部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不斷加強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建設。工程方面,全國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達到8900億立方米,通過綜合采取“蓄、引、提、調”等措施,可確保城鄉供水安全,最大程度減輕干旱損失。
中宣部13日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水利發展成就。姚文廣在會上介紹,近十年來,水利部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不斷加強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建設。工程方面,大江大河基本形成以河道及堤防、水庫、蓄滯洪區等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通過綜合采取“攔、分、蓄、滯、排”措施,基本具備防御新中國成立以來實際發生的最大洪水能力;全國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達到8900億立方米,通過綜合采取“蓄、引、提、調”等措施,可確保城鄉供水安全,最大程度減輕干旱損失。
非工程措施方面,監測預報預警能力顯著提升,全國各類水情站點由2012年的7萬多處增加到2021年的12萬處,收齊全國站點信息由30分鐘縮短到15分鐘,南、北方主要河流洪水預報精準度分別提升到90%和70%以上,在有防治任務的2076個縣建設了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
姚文廣指出,近年來我國洪澇和干旱災害多發、重發,水利工程和非工程措施體系在防汛抗旱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防汛方面,2021年,黃河中下游發生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秋季洪水,水利部門堅持“系統、統籌、科學、安全”原則,下足“繡花”功夫,“一個流量、一方庫容、一厘米水位”地精細調度黃河小浪底、陸渾、故縣、河口村等干支流水庫最大限度攔洪削峰錯峰,控制花園口站流量保持在4800立方米每秒上下,避免了下游140萬群眾轉移、399萬畝耕地受淹,實現了“不傷亡、不漫灘、不跑壩”目標,打贏了抗擊嚴重洪澇災害硬仗。
今年6月,珠江連續發生流域性較大洪水,其中北江發生自1915年以來最大的特大洪水,水利部門聯合調度西江龍灘、大藤峽和北江飛來峽等干支流37座骨干水庫攔洪削峰錯峰,果斷啟用潖江蓄滯洪區,及時利用北江蘆苞閘、西南閘分泄洪水,避免了西江、北江洪水惡劣遭遇,將重要河段水位、流量控制在安全范圍內,確保了西江、北江大堤和廣州市、珠江三角洲防洪安全。
在抗旱方面,2021年至2022年春,珠江流域東江、韓江發生60年來最嚴重干旱,加之珠江口咸潮上溯影響加劇,旱情呈現“秋冬春連旱、旱上加咸”的不利局面。水利部組織制定水量應急調度方案,構筑當地水庫搶抓時機蓄水補庫、近地水庫適時調水壓咸、遠地水庫儲備水源持續補水的供水保障“三道防線”,多次精細調度西江大藤峽、東江劍潭等水工程,實施應急壓咸補水,有效壓制了珠江口咸潮上溯,保障粵港澳大灣區和粵東閩南等地供水安全。
今年7月以來,長江流域持續高溫少雨,江河來水嚴重偏少,江湖水位持續走低,旱情快速發展。水利部組織編制長江流域應急水量調度方案,實施“長江流域水庫群抗旱保供水聯合調度”專項行動,精準調度以三峽水庫為核心的長江上游梯級水庫群、洞庭湖湘資沅澧“四水”干支流水庫群、鄱陽湖贛撫信饒修“五河”干支流水庫群。指導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水利部門精準對接每一個灌區和城鄉供水取水口,多引、多提、多調。截至目前,累計為中下游補水35.7億立方米,356個大中型灌區灌溉農田2856萬畝,受益群眾1385萬人,確保了旱區群眾飲水安全,保障了規模化養殖、大牲畜飲水和秋季作物灌溉用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