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經開區宜業宜居 六成以上產業人口區內居住
中新網北京8月16日電 (陳建 付寧)為了讓投資興業的人才找到歸屬感,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經開區)多渠道、個性化解決重大產業項目人才住房需求。來自經開區管委會的統計,62%的產業人口居住問題在經開區內得到解決。與區內7萬多家企業做“鄰居”的,還有青頭潛鴨、大鴇、白鶴、獵隼、東方白鸛等一批國家級保護動物。
10年來,北京經開區推動產城有機融合、互為促進,提升人文環境、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建設質量,繼續當好“沒有城市病”的標桿,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產城融合的綜合新城、宜業宜居的綠色城區。
打造高精尖產業主陣地
從2012年到2021年,北京經開區在約10年時間里,實現工業總產值接連跨過3000億元、4000億元、5000億元大關,直逼6000億元,翻了一番多,體量穩居全市第一。
產值翻番的背后,不是發展產業“大而全”,而是“專而精”。到2021年底,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汽車和新能源智能汽車、生物技術和大健康、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等四大主導產業為代表的高精尖產業,對經開區工業總產值的貢獻率達到97.7%。
新冠疫情沒有阻擋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落地北京經開區。阿斯利康、GE、瓦里安、小馬智行等外資企業先后在經開區設立海外總部或研發總部,中法智能制造產業示范園奠基,海斯坦普、采埃孚等汽車產業鏈中的高端零部件企業建成投產,賽諾菲新一代胰島素大品種落地,拜耳4條現代化生產線開工,GE全新超高端CT機投產……目前,經開區已經吸引9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的140多個項目入駐。
2021年,北京經開區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在200多個國家級經開區中位居第一。智能制造成為經開區制造業邁向高端制造的“跳板”,小米黑燈工廠里每秒鐘可以下線一部智能手機,經開區智能制造標桿企業數量占北京市總數的三分之一,285項智能制造國家標準中有三分之一來自經開區。
去年,北京經開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超過20%,成為繼汽車、生物醫藥、產業互聯網之后的第四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構筑起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芯”“網聯車”“創新藥”“智能造”集群:
全球首個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迭代升級,新能源整車企業項目落地,氫能產業聯盟加快籌建,海斯坦普、麥格納等汽車產業細分領域頭部企業相繼入駐關鍵零部件產業園,不斷提高汽車關鍵零部件向整車廠的供應速度;
疫情下,北京經開區聚集了包括拜耳、泰德、同仁堂等1700余家企業的生物技術和大健康產業集群,形成了涵蓋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健康產業等領域的完整產業鏈;
新型顯示領域,在“運進石英砂運出數字電視整機”的設想變為現實基礎上,加快布局超高清顯示、近眼顯示等技術賽道。全球每4塊顯示屏里就有1塊來自經開區企業京東方。去年,京東方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顯示器、電視等五大應用領域液晶顯示屏出貨量均保持全球第一。
如果說產業集群化發展是“硬實力”,那么體制機制創新則是“軟實力”。經開區在北京市率先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一支隊伍管執法”,成為全國首個行政許可權集中度最高的區域;在全市率先推行“一業一證”“證照聯辦”“一證多址”等改革,讓手續更簡、環節更少、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開展首席審批師改革,實現跨領域、全環節、一個人、一次辦;全面推行“告知承諾制”改革,率先探索“備查制”改革,企業準入準營進入極簡模式;陸續推出“小亦教您辦”“小亦帶您辦”“審批慕課”“線上踏勘”“容缺辦”“網上辦”“遠程辦”等各類便民措施,網辦率實現100%,全程網辦率92%,不斷提升市場主體和辦事群眾辦事的感知度、滿意度。
16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棲居
與北京經開區7萬多家企業做“鄰居”的,是青頭潛鴨、大鴇、白鶴、獵隼、東方白鸛等一批國家級保護動物。
鳥類對生態環境變化反應格外敏感,是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指示物種。據調查,截至今年5月,亦莊新城范圍內共記錄鳥類306種,為全市鳥類種類總數的61%,成為北京經開區生態環境不斷向好的完美注腳。
同時,調查還記錄到獸類18種、爬行類動物12種,共吸引了16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此“落戶”;共記錄植物357種,占北京種子植物121科616屬1572種的75%,包含國家級一級保護植物兩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3種、北京二級保護植物5種。
涼水河經開區段每年都能欣賞到大批鳥類水中嬉戲的景象。經過10多年來持續治理,到2020年,涼水河經開區段通過了水利部的驗收,成為全國首批示范河湖之一。這是北京乃至華北地區首次榮獲該稱號。
10年前,京東方8.5代線作為當時全北京最大規模的單體電子項目即將落戶經開區之際,便配建了日產水量4萬噸的再生水廠,實現了再生水供應,順利引進該項目落地投產。
目前,北京經開區配套建設了3座污水處理廠、2座再生水廠,實現全區雨水分流率、污水收集率、污水處理率、中水回用率等均為100%。據測算,區內每年高品質再生水利用量,達到工業用水總量的55%以上。
這也直接讓經開區在產業加速落地、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實現水耗大幅降低。截至2021年,北京經開區單位地區生產總值水耗已連續7年保持在4立方米以內,僅為北京市平均水平的1/3,用水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用工作和生活留住人才
打造人才發展新高地光,有硬件還不夠;人才引得進來、留得下來、用得起來,還得講究“軟實力”。宜業宜居成為北京經開區面臨的關鍵考題。
“10年來,北京經開區提升人文環境、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建設質量,完善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打造世界一流產城融合的綜合新城、宜業宜居的綠色城區。”北京經開區有關負責人說。
森林繞城、綠道連城、碧水穿城、濕地潤城、公園遍城、農田留城、景觀靚城、文化興城……亦莊新城也是“公園新城”,僅“十三五”時期就建成5個大型生態公園,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超過96%,遠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海綿城市建設達標面積超出全市平均水平的70%。
亦莊新城的瀛海鎮,北京市首個百萬平方米的新型國際人才社區拔地而起。這里將成為經開區“人才矩陣”配套服務的關鍵一環,吸引全球人才聚集。
“條件好,生物醫藥園的研發共享平臺節省了企業的研發資金;人才氛圍好,匯聚了最高水平的一批創新創業人才;服務好,創業扶持政策很多。”6年前歸國創業的索真醫學首席科學家兼聯合創始人陳謙,細數選擇經開區的原因,正是這些為他回國帶領團隊專心深耕分子遺傳學領域科研創新免去了后顧之憂。
多樣化的人才層次與類型,為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中堅支撐力量。北京經開區聚焦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服務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具有明顯創新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為重點,遴選支持高水平留學回國創新人才。
目前,北京經開區已基本形成以院士為領銜、以“亦麒麟”人才為中堅、以技術技能人才為重要支撐的人才隊伍梯次,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進一步顯現。截至2021年底,經開區人才總量達32.63萬人,人才貢獻率達到63.35%,超過全市平均水平。
為了讓來經開區投資興業的人才找到歸屬感,經開區積極構建以區級平臺為主、市屬國企參與的住房供應體系,多渠道、個性化解決重大產業項目人才住房需求。數據顯示,62%的產業人口居住問題,在經開區內得到解決。(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