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跟隨“港產策展人”領略故宮古物風情
中新社香港8月10日電 題:跟隨“港產策展人”領略故宮古物風情
中新社記者 曾平
在具有古色古香裝潢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8號展廳,35件國寶級的中國古代書畫名品分三期展出,眾多訪客慕名而來。由于這批文物對光線極敏感,展廳內燈光幽暗,閉館時段則燈光全滅,并且展柜上還蓋著遮光的布料。
每天開館前的片刻,燈光漸現,布料被緩緩拉開,文物在嚴密監控溫濕度的展廳內,靜待參觀者到訪。“這是出于保護文物的考慮,這些幾百上千年的文物,接觸光的時間越短越好。”該展廳策展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黃煒均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現正在8號展廳舉行的“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特別展覽已來到第二期,展品包括顧愷之《洛神賦圖》(北宋摹本)、虞世南《行書摹蘭亭序帖》、趙伯駒《江山秋色圖》以及馬遠《水圖》。“據我所知,基本所有展品都是第一次在香港展出。”黃煒均說。
在其眼中,觀眾親至觀摩方能欣賞到其中的細節。比如《洛神賦圖》中,人和山的大小并不符合現實比例,而《江山秋色圖》也有精彩的人物活動存在于微觀局部。黃煒均認為,古代書畫有別于埋藏地下再出土的器物,經收藏者代代流傳。
縱然隔著數百上千年,但黃煒均覺得,看見承載著藝術家情感的書畫,尤其是那些特別能展現情感的書法作品,便能產生似乎作者就在面前的感覺。“穿越了時空,很有魅力。”
約3年前收到展品清單后,黃煒均開始思索如何將35件各式各樣尺寸和題材的珍品,在不移動展柜的情況下,平均分三期來展出。“我希望觀眾來每一期都能看到不同年代、不同畫家或書法家的作品。”這是他最早期的任務,也是工作難點所在。
接著便是長期的研究工作。為什么這些作品能成為中國藝術品的經典?黃煒均和團隊嘗試找出此問題的答案。“文物研究挖的很深。”他和團隊從畫面、技法,以及情感表達、歷史地位、流傳經歷等角度研究這些作品的價值,并通過文字說明呈現給觀眾。
館內3號展廳正進行的陶瓷展,也由黃煒均策展。該展廳展出開幕展所有166件國家一級文物中的66件,數量為各展廳之最。“這個展廳可以說是把整個中國陶瓷史都用很精準的、提煉的方法展現出來。”他說,此展覽抽取了某些重要的故宮元素,但使用的方法是現代的,呈現的方式是有時代感的,希望借此拉近文物與觀眾間的距離。
黃煒均是位土生土長的香港青年。他在2019年獲得英國牛津大學考古學博士學位,畢業后適逢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招聘研究員,便隨即發出申請。“我很希望能夠參與其中。”對中國古代藝術尤其感興趣的他覺得,這座嶄新的博物館以及整個西九文化區能夠將香港的藝術發展提升至新的層次。
他認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誕生具多重意義。首先,香港觀眾增加了認識中國古代藝術甚至其他文明古代文物的機會,愛好藝術的學生多了培訓機會和基地。其次,西九文化區在當代藝術、表演藝術外,更加全面地涉及到了文化的方方面面。再者,香港這座城市多了推廣中國古代藝術的重要場地。另外藝術界之間的交往也變得更加活躍。
“對推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黃煒均總結道。(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