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蝗蟲”侵襲青島海域 專家稱需完善漁業保險體系
“海底蝗蟲”侵襲青島海域
海星、“白泥螞”等敵害生物大量出現,危害貝類養殖生產,給漁民造成巨大損失;專家稱需完善漁業保險體系
7月6日,青島膠州營海碼頭漁民胡大山在自家養殖區里捕撈出1200多斤海星、“白泥螞”等敵害生物。他家5000多畝蛤蜊苗被這些敵害生物吞噬掉三分之二,這意味著數百萬元的損失。
青島海域的“海星之患”,最早引發關注是在2006年。當時,青島僅膠南地區因海星災害導致的鮑魚養殖損失就達到4000余萬元。去年,青島膠州灣海域牡蠣、蛤仔底播海區再次暴發海星,平均密度達到50個/平方米。此次,與海星一同出現的,還有一種被稱為“白泥螞”的軟體動物。
據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消息,因對貝類養殖生產造成危害,青島市決定暫時在一定區域允許養殖戶采用地籠網、底拖網對海星和“白泥螞”進行全面清理。
“白泥螞”成規模出現,這在青島是首次,而對于這個新對手,人類還知之甚少。
專家表示,應進一步完善漁業保險體系,提供更精準的風險管理手段,使漁業養殖生產者和經營者能更加有效地規避風險。同時,要耐心研究海洋物種及其生境變化,在利用海洋資源時,始終立足于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平衡點”。
“白泥螞”和海星同時出現
43歲的胡大山自小在膠州灣長大,從事海洋水產養殖已經15年,這是他第一次見到那么多“白泥螞”。“它們就像‘軍團’一樣,密密麻麻沖進養殖區,將成片的蛤蜊苗吞掉。”
胡大山說,潛水員5月底發現,養殖區里已經出現了海星,還有少許“白泥螞”,但因為當時數量較少,大家并沒過多在意。一個月后,養殖區5000余畝蛤蜊苗遭受滅頂之災。
“白泥螞”學名為經氏殼蛞蝓,為殼蛞蝓科殼蛞蝓屬動物,分布于渤海、黃海、東海等海域,一般體長在40-42mm左右。其生長速度較快,腹腔內牙齒發達,能夠捕食蛤蜊、牡蠣等養殖貝類,長相酷似蝸牛,外邊有一層薄殼。
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成林表示,比起不起眼的“白泥螞”,海星已經在北方海域泛濫了十余年,人們把這樣的敵害生物稱為“海底蝗蟲”。作為一種兇猛的肉食動物,海星主要掠食鮑魚、蛤蜊、扇貝、貽貝等經濟貝類,有時也攝食蠕蟲類、海鞘以及海膽等其他棘皮動物。
一些青島漁民告訴記者,“白泥螞”一直都有,但很少,因此不會引起人們的恐慌,“不像海星那么恐怖,海星會緊緊趴在蛤蜊上,能把蛤蜊悶死。”
據了解,海星進食時,首先用腕和管足抓住食物,將胃從口中翻出包住食物,然后分泌各種消化酶消化食物,因此,海星對貝類養殖的危害很大。相關數據顯示,一個剛滿月的小海星,6天內能吃掉50多個小海螂,一個成年海星1天內可以攝食5-6個海蛤。
相比之下,人們對于“白泥螞”知之甚少。截至2022年7月8日,以“白泥螞”“經氏殼蛞蝓”為篇名的知網學術論文為零篇。據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消息,目前可以確定,海星和“白泥螞”都能夠捕食蛤蜊等,是養殖貝類的敵害生物。但“白泥螞”為何會成規模出現在膠州灣、它們從哪里來、是否與海星存在捕食等關系,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青島允許暫時使用地籠網清理
今年62歲的鄭海清是膠州營海碼頭一家漁業合作社的社長,他告訴記者,這次青島市在禁漁期間暫時放開地籠網和底拖網的使用限制,以快速解決海星、“白泥螞”泛濫的問題。“當然,也是沒辦法的辦法。”
每年的5月1日到9月1日,是中國黃渤海區伏季休漁期,休漁期內禁止非法捕撈行為,而“地籠網”更是國家明令禁止的工具,其他被禁止使用的還有電脈沖、帆張網、多層囊網拖網等。漁民在禁漁期、禁漁區使用禁用工具或方法捕撈的,情節嚴重的,涉嫌構成非法捕撈水產品罪。
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經請示山東省農業農村廳,決定自7月1日起,在膠州灣劃定區域,允許養殖戶采用地籠網和底拖網的作業方式,對海星和經氏殼蛞蝓進行全面清理。其中,底拖網放開時間為7月1日至20日,地籠網放開時間為7月1日至31日,且底拖網作業船只限定為養殖漁船,地籠網在處置工作結束后統一收繳銷毀。
7月3日上午9點,胡大山站在一艘不足12米長的漁船上,舉起手機錄了一段視頻:一名船員正在用底拖網捕撈海星等敵害生物,甲板上的海星堆了厚厚一層。胡大山說,大量且大個的海星密集分布在貝類養殖區海底,只有使用拖網才能最有效地捕撈,而地籠網的作用相對有限,“我們養殖區總面積是1萬來畝,照這樣的打撈速度,再過十多天就差不多打撈完了。”
在膠州灣紅石崖海域貝類養殖區,海星占據絕對數量。但當地漁民對“白泥螞”更厭惡,因為相比海星的可食用性,“白泥螞”不能吃也不能賣,只能將它們拉上網后放在太陽底下暴曬,讓它們脫水死亡。
據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相關專家介紹,“泥螞”就是泥螺,是可以食用的,但是這種在海底專吃蛤蜊苗的不能食用。它們能夠分泌一種黏液,密集的黏液分布在海底,可以造成貝類大面積缺氧死亡,也會引起人體過敏。
鄭海清告訴記者,青島人將“泥螺”叫為“泥螞”,能吃的泥螺被當地人稱為“黑泥螞”,而這種“白泥螞”沒有任何價值,讓人一看就皺眉頭。“即便海星可以吃,也只能吃它的生殖腺,而且海星收購價比較便宜,需求少,撈上來賣也遠遠不能彌補養殖區損失。”
曾擔任青島某漁業行業協會負責人的于女士表示,靠“吃”解決海星成災是不科學的,因為海星只有長大后才能用作食品,利潤率較蛤蜊低不少,而且幼體海星就已經有相當大的破壞力,足可以吞食掉養殖區里其他貝類生物。
關于“海底蝗蟲” 還有許多疑團待解
記者發現,目前國內對于海星、“白泥螞”等敵害生物的研究仍不足。
在知網平臺上,關于防治海星的學術文章不足5篇。李成林告訴記者,一直以來,國內關于海星生長、發育等繁殖生物學方向的研究報道很少,其危害也沒有引起學者及漁民的高度重視,“一旦量變積累成質變,就會有災害發生,而且代價巨大。”
而對于“白泥螞”為何忽然大規模出現、為何今年和海星同步“亮相”,目前科學界也沒有確切的答案。
業界人士認為,要徹底解決膠州灣敵害生物暴發問題,需要系統地進行調查研究,搞清楚敵害生物的生活史、適宜生境、遷移習性等,從環境、資源組成、生態系統方面多維度解析其發生過程,制定必要的防除和預警機制,保持生態系統平衡。
有一種說法認為,海星增多,主要是由于當地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使其存活率提高。另外,海星的繁殖力強,每只海星大概能產出250萬個卵,且成年海星沒有什么天敵,所以很容易就泛濫了。
李成林告訴記者,海星、經氏殼蛞蝓的增多,有海洋生態環境變化的因素,比如海域水質的營養鹽、pH值、水溫等水文因子的變化,會影響這些物種的生長繁殖速度。同時,貝類養殖業的快速發展,為喜食貝類的生物大面積暴發提供了物質基礎。此外,一些人為活動也可能使天敵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銳減,為海星、經氏殼蛞蝓等的存活率迅速提高提供可能。
“海星除了熱衷吃貝類動物,其實也吃軟體動物。有資料顯示,海星幾乎能捕食所有找到的動物。但它好像不吃‘白泥螞’,還和‘白泥螞’幾乎同時出現,它們有著怎樣的關系,這還需要探索。”李成林說。
專家稱防治工作應進入常態化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海星和“白泥螞”有時混雜在一起被同時捕撈上岸,但從整體來看,海星和“白泥螞”并不是“平均出現”。在膠州灣紅石崖海域貝類養殖區,海星占據絕對數量;而在膠州灣中南部部分貝類養殖區,則幾乎全是“白泥螞”。
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膠州灣紅石崖海域貝類養殖區養殖貝類一萬余畝,是此次受海星暴發影響最嚴重的區域,其密度為15-20只/平方米,而在膠州灣中南部貝類養殖區,海星密度為1-2只/平方米。
記者了解到,針對暴發的海星和“白泥螞”,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已邀請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院等專家,先后到西海岸新區紅石崖街道、膠州市營海鎮、城陽區紅島街道實地調研,并組織出海潛水采樣調查。
同時,該局正通過增殖放流的方式,應對近海捕食海星卵及幼蟲的魚類數量銳減問題,減少海星生物量的增長;利用海星幼體喜歡尋找附著基質附著的特性,研究階段性防除的手段。未來,還將組織相關專家加強對海星發生機理的研究,建立海星暴發預警體系,進一步保障膠州灣貝類養殖安全。
“解決海星等敵害生物大量出現的問題,需要從海洋生態系統整體入手,多學科協同努力,也需要政策、產業等方面的共同發力。”李成林介紹,目前有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加工利用等防治辦法,但希望成立一個專門機構,組織研究人員對膠州灣內海星等敵害生物的分布、危害以及發展趨勢進行調查。同時,相關部門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嚴格檢驗檢疫異地進入的船只,限制攜帶海星幼體的工具載體在不同的海域之間傳輸。
李成林表示,消除或減輕敵害生物災害是一個長期工程,需要漁民、專家及相關部門在日常就注意防治,做好養殖區內的清理工作,不要讓敵害生物“從量變積累到質變”。
■ 觀點
完善漁業保險體系 助養殖生產者和經營者規避風險
于女士告訴記者,海水養殖是“靠天吃飯”,如果沒有特殊環境變化,養殖戶就能掙到錢,但只要遇到點風吹草動就會賠錢,而且一賠就是把幾年掙的錢都賠進去。“關鍵是,養殖海產品不像種糧食作物,遇到自然災害,會有財政、保險給托底。”
李成林介紹,漁業保險之所以不像其他農業保險那么完善,有比較復雜的原因,比如保險費率不好厘定、損失難于評估、理賠實際操作難度比較大等。“比如說,海洋產品的養殖標的都在水下,業務人員要確認承保標的數量,具有一定難度。”
青島的保險業務員許先生說,“像蛤蜊這樣的經濟貝類,養殖風險高。如果公司開設相關險種,保險費用就會設得比較高。保費高,養殖戶投保意愿就會變低,但如果保費低,公司的理賠壓力會很大。”
據當地媒體《半島都市報》今年4月的報道,青島市幾家比較大的保險公司并沒有相關的水產養殖險。山東漁業互助協會工作人員向媒體表示,青島暫時還沒有水產養殖的保險,南方有幾個城市在進行試點,不過也只有重點的分類,比如部分魚類、貝類等。
“漁業保險的未來,也應該像我國種植業保險那樣越來越完善。”李成林認為,雖然海洋產品不像玉米、小麥等傳統作物與國家糧食安全聯系得那么緊密,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人對海洋產品的需求量也在增加,發展好漁業保險,有助于人們“向海洋要蛋白質”。
李成林告訴記者,現在山東相關部門正在組織專家研究完善漁業保險政策,省內一些城市已經對海參、蝦類等進行養殖保險試點工作。今年5月,內塘螃蟹水文指數保險在山東省微山縣正式落戶推廣,填補了山東省內塘螃蟹水文指數政策性保險的空白;同月,山東威海落地全國首單海洋碳匯指數險,當特定海洋環境變化造成海草受損,碳匯減弱時,保險公司將予以賠償。
今年2月獲批籌建的中國漁業互助保險社,無疑是推進中國漁業互助保險系統體制改革的一大步。此前,中國的漁業保險主要由中國漁業互保協會及地方漁業互保協會開展。2020年,農業農村部會同銀保監會研究確定了“剝離協會保險業務,設立專業保險機構承接”的改革總體思路。根據改革方案,全國性漁業互助保險機構開業后,中國漁業互保協會不再從事保險業務。
保險行業資深從業者王其泰表示,相比之前的中國漁業互保協會,中國漁業互助保險社能夠開發更具市場靈活性的漁業保險標準化產品,提供更精準的風險管理手段,使漁業養殖生產者和經營者能更加有效地規避風險。
李成林認為,社會需要給漁民創造利好的發展條件,幫漁民系上“安全帶”。“保護好漁民,就是保護好中國漁業。”
近海生物種群頻頻暴發 應尋求發展和保護平衡點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竇碩增表示,要解決海洋生物種群暴發的問題,需要對物種本身及其所在的海洋生態系統結構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弄清楚該物種在某個時間段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以及為什么會發生變化,最終形成有效平衡海洋生態系統與產業發展的方法。
“人類社會發展與海洋生態保護并不矛盾,但二者有一個‘平衡點’,立足在這個‘平衡點’上,我們對海洋的利用就是可持續的。這個‘平衡點’說起來容易,就是適度利用適度開采,但要找到這個點,就需要我們不斷提高對海洋的認知程度。”竇碩增說。
有研究表明,若海洋生態系統發生微小變化都有可能讓一個生物幼體成活率提高,那么在幾乎沒有天敵的情況下,該物種就極容易大量增加,還可能占據其他物種的生態位,并發展出龐大的新種群。
“微小的變化也可能產生極深遠的影響。如果是劇烈的人為干預,海洋生態系統變化會更明顯。例如,圍填海會直接導致灘涂、濕地和海灣空間減少,水動力條件改變及其自凈能力的下降;過度捕撈會導致漁業資源衰退。”竇碩增認為,人們需要耐心研究海洋物種及其生境變化,在利用海洋資源時,始終立足于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平衡點”。
竇碩增介紹,海洋是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氣候系統各圈層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系,是控制地球表面環境和生命特征的一個基本環節,“不論是住在海邊的人,還是住在內陸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到海洋的影響。我們應該和大海做好鄰居。我們保護海洋,其實就是保護自己。”
“我認為,公眾環保意識提高,對于保護海洋以及地球生態環境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哪怕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垃圾分類、減少塑料購物袋使用這樣的小事,都是在參與宏觀生態系統保護工作了。”竇碩增說。
A06-A07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