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十年·吾鄉)“白茶之鄉”走上智慧生態新茶路
中新社福建政和6月8日電 題:“白茶之鄉”走上智慧生態新茶路
作者 鄭江洛
“茶青的價格一年比一年好,今年能賣到130元(人民幣,下同)一斤哩。”福建南平市政和縣鐵山鎮大紅村白鷺窠生態茶園里,63歲的茶農湯世明正忙著采摘白茶茶青,“家中的五畝茶園能給我們帶來三萬多元的年收入。”
福建是“中國茶葉第一大省”,政和是福建最為有名的兩個白茶主產地之一,從清末至今一直都是中國出口白茶的產業重鎮,素有“中國白茶之鄉”“千年白茶,百年工夫”之美譽。
近年來,該縣因地制宜發展茶產業,以科技賦能、文化助力,走出了一條茶文化、茶科技、茶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茶路。
初夏時節,“白鷺窠”生態茶園示范基地的300畝政和白茶在智能設備“照看”下茁壯成長,智能設備實時監測空氣溫濕度、直播茶園動態,記錄茶樹生長狀況,確保茶樹生態種植、健康成長。
“生態茶園實施生物農藥,不使用化肥農藥,堅持綠色發展。”鐵山鎮副鎮長楊武飛告訴記者,生態茶園設立智慧監測桿,導入VR數據,通過手機端能實時察看茶園茶山情況。
政和著力發展茶科技,建設鐵山鎮大紅村、鎮前鎮羅金山、澄源鄉下溫洋村等高標準生態茶園示范片23個、面積四萬多畝,讓“綠葉”變“金葉”。
作為中國白茶產業創新十強企業、國家標準化白茶生產示范企業、福建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政和縣瑞茗茶業有限公司與專業院校聯合成立白茶研究基地,不斷研發改進設備,讓白茶在模擬晴好天氣狀態下自然萎凋,打破了白茶靠天吃飯的局面。
一片茶葉,帶動當地13.38萬茶農增收致富。如今,政和茶園種植面積達11萬畝,茶產業鏈產值突破40億元,躋身中國茶業百強縣。
伴隨茶產業的發展,一座“中國白茶城”2021年在政和縣的中國白茶小鎮石圳灣景區投入使用。
走進中國白茶城,記者看到運貨機器人進進出出,搬運著茶葉貨品,倉儲管理實現信息化和智能化。中國白茶城副總經理陳建中說,這里的貨物采用集中托付管理模式,商戶可以通過小程序實時查詢貨物狀態,進一步節約了人力成本。
中國白茶城既有傳統批發市場的展示功能、交易功能、倉儲功能,又設置了符合未來茶產業發展方向的茶旅文化,供應鏈金融、檢測認證與信用擔保,茶葉拍賣和類期貨交易、白茶指數發布等新功能,成為“一站式”全國茶葉集散中心。目前,這里入駐139家茶企,促進產銷對接,使入駐茶企銷售業績實現50%增長。
“茶葉離開了文化就是一片樹葉,必須提升政和茶葉的文化附加值。”在隆合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政和白茶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豐看來,要利用茶文化加快茶產業發展。
作為新茶農,楊豐在提升制茶工藝和茶葉品質的同時,不遺余力推廣政和白茶和中國茶文化。立足于茶史、志書等史料,他在當地創辦了集觀光體驗、科研實踐、教育培訓和技藝傳承于一體的綜合性茶文化傳播機構——隆合茶書院。
傳統四合院建筑式樣的隆合茶書院里,茶葉制作的工藝流程一目了然。楊豐說,每年到隆合茶書院參觀學習的國際茶人有10多批100多人次。
文化助力,推動政和白茶遠銷俄羅斯、美國、法國、新加坡、日本等世界多國。“茶無國界,這一片茶葉連接了政和與世界。”楊豐希望通過文旅體驗,進一步將政和白茶推向世界。(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