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商業銀行永續債發行規模1470億元 中小銀行資本補充更迫切
本報記者 吳 珊 見習記者 楊 潔
為進一步夯實穩健發展基礎,緩解由于資本消耗過快帶來的壓力,銀行機構積極使用外源性資本補充工具增強實力。而在各類“工具”中,永續債頗為“搶手”,同時受到監管層面的重視。
數據顯示,年內商業銀行永續債發行規模1470億元。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在“資產荒”驅動下,含永續債在內的商業銀行資本債備受追捧,票面利率持續下行,在當前時點推出永續債,能夠以較低的融資成本實現較高層級的資本補充,對于商業銀行而言性價比較高。
年內11家銀行發行12只永續債
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動力提升
5月30日,郵儲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于5月30日召開的董事會審議并同意了在取得相關監管機構批準的前提下發行不超過人民幣900億元(含900億元)或等值外幣的減記型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該種債券用于補充銀行的其他一級資本。
“當前大型銀行均能滿足一般性資本補充要求以及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資本監管要求,但也在積極提升資本充足水平,以應對信貸規模增長的年內預期,并通過提前布局多渠道資本補充應對可能進一步提高的資本監管要求。”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后李曄林對記者表示。
記者據中國債券信息網公布的發行公告統計,截至5月31日,年內共有11家上市銀行完成12只永續債發行工作,發債規模達1470億元。
在發行主體方面,國有銀行中,中國銀行、郵儲銀行和農業銀行3家銀行共發行4只永續債,累計規模為1300億元;股份制銀行中僅恒豐銀行發行1只永續債,規模為50億元;其余7家銀行則為城商行或農商行等中小銀行,累計發行規模為120億元。
李曄林表示,2022年第一季度,超過70%的上市城農商行資本充足率較上年末有所下降。在資本監管收緊、信貸資本消耗加大、內源性資本補充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通過發行永續債進行外源性資本補充的動力進一步提升。
面對復雜多變的全球形勢,夯實金融穩定基礎,處理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至關重要,對于銀行,尤其是實力稍弱的中小銀行來說,只有充分及時補充資本才能通過“壓力測試”。
在李曄林看來,金融監管部門多次發聲支持中小銀行發行永續債,最重要的目的是推動銀行業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通過補充資本金,疏通穩經濟大盤導向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有效擴大新增貸款規模。此外,巴塞爾協議Ⅲ最終方案在全球正式實施也進入倒計時,我國金融監管框架正進一步與國際體系對接,銀行資本監管規則可能進一步升級強化,加大對銀行發行永續債的支持力度意在促進商業銀行提升資本管理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為提高銀行永續債的市場流動性,支持銀行發行永續債補充資本,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央行于5月30日開展了央行票據互換(CBS)操作,操作量50億元。
“央行自2019年起創設CBS,以央行擔保促進了銀行永續債流動性的提升,從而提高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永續債的市場接受度和交易活躍度,使永續債以較高的配置價值更有效地為銀行‘補血’,增強銀行信貸投放能力。”李曄林說。
銀行發行永續債需求仍在
總規模較6000億元或有下降
記者梳理5月份以來機構調研上市銀行的情況注意到,部分機構對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和后續資本補充計劃較為關注,多家銀行已積極回應。
例如,蘭州銀行稱近期起草了2022年至2024年資本補充規劃,計劃通過發行可轉債、永續債、優先股、二級資本債等方式實現外源性的持續資本補充;廈門銀行則表示,經董事會審議通過,擬申請發行不超過50億元的可轉債,以及不超過80億元的資本補充債券(包括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和二級資本債)以進一步補充資本。
盡管在政策“保駕護航”下,中小銀行發行永續債進一步擴容,但是受限于自身短板,仍與大行、股份行存在明顯差距。
談及后續如何進一步加強銀行發債力度,明明認為,首先,最重要的是監管部門在審批端加速放行;其次是加大CBS的操作力度,從而進一步改善銀行永續債的流動性,增加發行成功率。
“當前商業銀行在發行永續債時還需具備較高的流動性管理能力和財務成本控制能力。”IPG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對記者表示。
明明預計,未來銀行永續債的發行需求仍在,但總規模會在2019年至2021年的年均6000億元基礎上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于,經過近兩年多的資本補充,大部分商業銀行的資本補充壓力都有明顯緩解。截至2021年末,大型銀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民營銀行、外資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7.29%、13.81%、13.08%、12.56%、12.75%和18.03%,均高于監管要求的資本充足率水平,但四大國有銀行作為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還面臨TLAC相關的監管指標要求,仍存在一定的資本補充壓力,預計會通過非資本TLAC工具進行彌補,在一定程度分流一部分永續債的發行需求。(證券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