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禁漁” 別因短期成效而有所懈怠
“十年禁漁” 別因短期成效而有所懈怠
據5月23日《重慶日報》報道,為摸清重慶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變動狀況,科學評估全面禁捕效果及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西南大學一科研團隊近日在嘉陵江水域開展了水生生物監測,該團隊相關負責人表示,“從監測情況來看,禁漁成效顯著,無論是漁獲物數量,還是物種出現數量都明顯增加,特別是一些珍稀特有物種出現頻率增高。”
長江流域重點水域正在實行“十年禁漁”政策。作為扭轉長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之舉,“十年禁漁”是為子孫計、為全局謀的重要決策。
此前,在利益驅動下,長江水域作為公共資源,遭遇“公地的悲劇”——沒有禁忌、沒有節制的捕撈,導致長江水域珍稀特有物種持續衰退,經濟魚類資源接近枯竭。“十年禁漁”正是希望通過休養生息讓長江生態得以恢復。如今,“十年禁漁”已深入人心,但依然有個別人心存僥幸,認為“長江這么大,哪能時刻巡查?”也因此對相關規則和要求缺乏足夠的尊重和敬畏,對長江禁漁缺乏深層次的價值認同。
不論是對非法捕魚重拳出擊,還是健全長效機制、完善配套措施,抑或堅持系統觀念從捕撈、運輸到銷售、餐飲各個環節環環相扣,讓魚類多起來、水質好起來,讓長江煥發生機活力,都需要統籌兼顧、齊抓共管。“長江禁漁成效顯著”固然可喜,但禁漁仍應久久為功,不能因為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就有所麻痹或懈怠。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更持久地享受大自然的豐厚饋贈。禁漁不只是在拯救魚類,還是對生態環境的修復和補償;禁漁也是一種亡羊補牢,是對長期以來一些失范行為的糾偏。只有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才能讓水清魚躍、岸綠景美的美好圖景照進現實;只有越來越多的人共同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才會越走越寬。
楊朝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