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慶平:建立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中新財經5月15日電 (記者 夏賓)14日消息,國際金融論壇(IFF)第2期大灣區報告會暨廣州自貿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掛牌7周年活動近期在廣州南沙舉行。報告會上, IFF學術委員、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長聶慶平發表演講稱,建立有活力有韌性的中國資本市場是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要應對措施。
聶慶平認為,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逐步深化,然而其資源配置功能和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功能仍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2015年,由于杠桿資金、特別是場外配資的存在,A股市場呈現出流動性危機、杠桿性危機、程序性交易危機與結構性危機疊加的異常波動。
聶慶平強調,注冊制改革是資本市場活力與韌性的制度基礎。中國股票市場經歷了額度制、家數制、通道制、保薦制、核準制等發行制度,與過往的股票發行制度相比,注冊制在保薦人執業水平、IPO定價和配售、董監高角色與職責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合適的保薦人在為發行人提供銷售證券服務的同時,還能對公司的發展戰略和業務重組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同時,注冊制改革還需要在股票發行市場化、信息披露制度法制化和公司治理制度規范化等三方面進行更深刻的改革,才能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
聶慶平通過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分析了金融創新與影子銀行的風險問題。他指出,當時由于美國金融機構對市場自我修復能力和自我監管能力的過度自信,以及過度借貸、風險投資和缺乏透明度將美國金融體系推向了危機的邊緣。2015年中國經歷股市異常波動后,監管部門出臺的資管新規通過規范理財產品,消除層層“嵌套”,降低融資杠桿,加強集中統計監測等組合措施,為向成熟資本市場轉軌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聶慶平還結合日韓及新興市場的金融危機,指出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需要審慎進行。他分析指出,盡管中國資本市場上外資現有投資所占市場份額相對較小,但從絕對規模來看已經具有了一定市場影響力,并且其潛在的投資規模不容忽視。
聶慶平強調,中國經濟正處在新興市場向成熟市場轉軌的關鍵時期,從全球新興市場的經驗教訓看,防止股市泡沫是這一時期比較關鍵的一環。在這一過程中,機構投資者能夠堅持價值投資理念,形成穩定的價值投資機制,是避免金融市場危機發生的重要因素。
此次IFF大灣區報告會還是廣州自貿區南沙新區片區掛牌七周年重要慶祝活動之一。近年來,廣州金融系統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務,把握“一帶一路”“雙區建設”“雙城聯動”重大機遇,扎實推進共建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
在發展培育資本市場的同時,廣州在推動投融資便利化試點、引導企業規范運用資本市場融資發展、獲準納入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化解等工作上也取得了較好成績。
自2017年起,南沙區出臺并不斷細化金融專項扶持政策,營造良好政策環境,拓寬金融扶持政策獎勵覆蓋范圍。截至今年3月末,南沙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達11家,總市值885.55億元,累計融資超100億元;新三板掛牌企業8家,總市值18.58億元,累計融資超6.83億元;廣東股交中心掛牌企業102家。
未來,南沙區將以高水平開放試點為契機,更大力度推動跨境投資發展,全力打造聯動灣區、面向世界的開放平臺,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