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女護士7年協調器官捐獻百例
中新網柳州5月12日電 題:廣西女護士7年協調器官捐獻百例
作者 林馨
“用無用之軀,做有用之事。”廣西柳州市工人醫院OPO(器官獲取組織)干事、副主任護師覃鴻雁12日表示。7年來,覃鴻雁24小時開機,“一直在路上”協調器官捐獻百余例,架起生死之間橋梁,為更多家庭送去生的希望。
50歲的覃鴻雁,本是柳州工人醫院心胸外科一名護士。在臨床護理工作二十余年的她,曾看過太多生離死別,卻無能為力。
2015年,該院開展器官捐獻工作需要人手。覃鴻雁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工作,便想著試試。”于是,其報名通過選拔后,從臨床一線轉為醫院一名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
這份工作常常直面悲傷與不解,比覃鴻雁想象得難許多。
至今,覃鴻雁仍記得第一次協調捐獻器官的場景。“一名四十多歲的中年男子因為外傷,達到腦死亡的狀態,一開始去做家屬工作的時候,老婆比較猶豫。”覃鴻雁說。后來,捐獻家屬的親戚得知此事表達反對意見,再次動搖家屬的決心。
在家屬們掙扎與猶豫的期間,器官也會不斷衰竭,慢慢失去移植價值。“經過一晚上的掙扎,雖然家屬同意器官捐獻,卻已經錯失移植的時期。最后,眼睜睜看著家屬在我面前崩潰大哭,卻無能為力。”覃鴻雁表示。首次捐獻失敗,給覃鴻雁留下滿滿的遺憾。
“失敗和無能為力,是常態。”覃鴻雁說。其開始接觸器官捐獻時,受制于民眾觀念的影響經常碰壁,幾個月都沒能協調成功一例案例,甚至還面臨患者家屬的不理解和謾罵。
“在家屬悲痛萬分時,提出捐獻器官建議會成為他們發泄負面情緒的出口。因此,和家屬溝通是整個器官捐獻協調過程中最核心、最艱難的環節。”覃鴻雁表示。
但器官捐獻是連接死亡和生命的橋梁,能以另一種方式讓生命延續。為此,覃鴻雁始終堅持奔走在協調器官捐獻的一線。其說:“曾有一名捐獻患者和我說,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驕傲地告訴別人,自己的孩子捐獻了器官,多年來這也是我前進的動力。”
7年來,覃鴻雁24小時開機,“一直在路上”。她不斷奔走于ICU、太平間、各地戶籍室…….協調100余例器官捐獻,最小的年僅1歲多。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器官捐獻協調員的努力,器官捐獻的觀念逐步得到推動。“以前一年才有一例捐獻的案例,現在幾乎每個月都有家屬主動聯系我們捐獻。”覃鴻雁說。為此,柳州市建立一座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碑,碑上鐫刻每一位遺體器官捐獻者的姓名,以此表達對他們的感謝。
2021年,全國實現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5200余例,捐獻器官1.7萬余個,累計完成捐獻3.7萬余例,捐獻器官11.3萬余個,挽救11萬余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