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過度硬化”讓古樹“無法呼吸” 廣西開展拯救古樹名木行動
中新網南寧5月12日電 (蒙鳴明 蔣林林)在廣西,大部分古樹分布在鄉村,許多百年老樹、千年老樹在農村被村民奉為“社樹”,但大多數都被村民修建混凝土樹池、圍欄保護,導致古樹“無法呼吸”失去生機和活力。廣西林業部門對此進行專項整治行動,在全區范圍內搶救復蘇古樹名木。
在廣西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龍歸村,一株樹齡超過1350年的樟樹是當地最老的“樟樹王”,其胸徑達2.83米,樹高、冠幅均超過30米。
這株千年老樹在當地家喻戶曉,也是村民對故鄉的一種精神寄托。近年來,富裕起來的村民給古樹地面鋪磚、建起水泥樹池,認為這樣能夠保護古樹。
然而事與愿違,老樟樹之前歷經千年一直郁郁蔥蔥,但受到“重點保護”后卻開始一天比一天憔悴,還出現不少枯枝黃葉。為拯救這顆千年老樹,賀州市林業部門做通村民思想工作,不久前破除樹根的地面硬化,換上鏤空架起透氣透水的磚塊,并拆除狹窄的樹池。同時,還進行了防蟲防病處理,清除了樹上寄生植物。很快,古樟樹恢復生機,再次容光煥發。
與龍歸村的情形類似,在廣西的大部分村屯里,村民都習慣于將村里的古樹用樹池保護,甚至鋪設地磚、大理石、瓷磚等,為古樹修建外觀漂亮的“金窩銀窩”,卻導致古樹的生存環境出現不同程度的過度硬化現象,古樹因“愛”致害,長勢漸衰,甚至死亡。
廣西林科院2021年11月對廣西二級以上11511株古樹進行排查,發現其中1376株存在不同程度地面過度硬化,占總數的11.95%。按廣西古樹名木總數14萬多株推算,預計有1.4萬株存在不同程度“過度硬化”問題,而廣西80%的古樹名木都分布在鄉村。
自去年11月以來,廣西林業部門開展古樹名木破除“過度硬化”專項整治行動,各地林業干部進村入戶,動員群眾支持破除“金窩銀窩”,還古樹一個舒適的“土窩”。
廣西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韋鼎英介紹,通過廣泛調查和各地實踐經驗總結,目前廣西總結出三種破除古樹名木地面硬化的方法:一是全面破除法,即全面破除地面硬化,散鋪黃泥或森林表土后,栽植草皮、麥冬或其它草本植物;二是局部破除法,俗稱“打地門”,也就是在被硬化的地面垵一定規格和比例破除硬化部分,留出通氣透水空間;三是打孔破硬化,即用打孔機打孔,孔徑10~15厘米,深度60~100厘米,在地面下裝塑料管和地漏。
目前,廣西林科院已研究制定古樹名木“破硬化”技術規范,并組成三個專家組,分赴14個地市,現場進行技術指導。
在柳州市城中區環江村,130多株百年龍眼古樹是該村最大亮點,并成為該村的特色旅游資源。今年84歲村民羅玉蘭,更是把自家門前那株550年樹齡的龍眼樹視為“傳家寶”。
與別人家旁的古龍眼樹不同,羅玉蘭保護古樹既不鋪磚也不砌樹池,而是僅僅鋪了一層碎石,既方便出行,又不影響古樹透水透氣。這株古樹如今生長茂盛,還引來鳥雀、蜜蜂安家,成為游客“打卡點”,并讓羅玉蘭經營的住宿、養生、休閑等文旅項目生意興隆。
目前,廣西古樹名木的“過度硬化”專項整治工作,已納入市級林長任務清單及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指標。古樹名木破除“過度硬化”專項整治行動,也讓這些困在“牢籠”里的老樹重新煥發生機。(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