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國內

      張福鎖院士:科技小院的名字是農民取的

      發布時間:2022-04-25 08:53:00來源: 新京報

        張福鎖院士:科技小院的名字是農民取的

        13年前,2009年,時任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的張福鎖,和同事們在河北曲周縣白寨鄉的一個農家小院里,創建了第一個科技小院,從這里開始,許許多多的農業專家和農科學子,走出實驗室、走出校園,把農業科技帶到了鄉間地頭,也把論文寫在了大地上。

        13年后,2022年,科技小院遍布全國各地,張福鎖說,未來的圖畫,是生產綠色高質的農產品,“我們的糧食產量再增30%,環境排放再降一半,農民收入再翻一番,那時候,我們的農業將是全世界最先進的農業。”

        起因

        科技不止在實驗室里

        2009年,張福鎖決定把科研搬到村里,這不是他第一次有這樣的想法。張福鎖出生于陜西省鳳翔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里,“靠著山根,交通不便,沒有任何灌溉條件,完全靠天吃飯”,張福鎖說,童年的生活中,吃不飽是常事。

        走出大山之后,考入大學,海外留學,歸國任教,成為全國知名的農業學者,一直到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仍舊記得那個他曾經生活的小山村,記得山里的農民們。

        “在決定創辦科技小院前,我們團隊的20個老師主要從事基礎研究,每個老師每年平均能發5篇SCI論文,一年下來,能發100多篇文章。但我當時一直在想,這些文章老百姓能看到嗎,能讀懂嗎?我們能不能做點兒更實用的事情,能不能到生產一線,根據生產需求來做科技創新,能不能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去培養新人?”

        張福鎖的想法在科技小院成立后,得到了印證。一名學生曾在曲周周王莊科技小院發現,有一位農民,整天看一本養雞的書,學生問他為什么讀這個,農民說他家里養羊,想找本養羊的書學學,但找遍全村,只找到一本養雞的書。

        怎樣才能讓農業科技真正惠及農民?2007年,時任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的張福鎖,在學院學術年會上提出了一個問題,“大家想一想石元春、辛德惠等老先生們,當年像我們這個年紀——三四十歲,正是年輕力壯的時候,他們都在哪里呢?他們都蹲在曲周農民的地里呢!”

        老先生們都是從地里走出來的,年輕的學者們也應該走出學校,把研究放在地里。2009年,張福鎖和他的團隊決定分成三路,曲周就是其中一路,這里也是老先生們過去幾十年為改土治堿奮斗過的地方。

        震撼

        農民用舌頭鑒別肥料真假

        習慣了在實驗室做研究的人,習慣了大都市生活的人,并不理解下基層的意義。但真到了基層,才知道基層農民對農業技術的渴盼。

        專家和學生們剛剛進駐鄉村后,一位同學在地里發現,農民會用舌頭去嘗肥料。交流之后才知道,這是在辨別肥料的真假。

        在大學里,學生們學習過很多專業的分析方法,從比色到原子吸收,實驗室里有太多的方法,不但可以鑒定真假,還能分析肥力、吸收轉化效率等。但到了農田里,這些方法都沒有用,農民還在用舌頭嘗。

        張福鎖說,那位學生的經歷震動了很多人的內心,也包括學生自己,也是從那時起,他覺得自己是有用的,可以為農民提供一些簡單可行的檢驗方法,讓農民不必再用舌頭去鑒別肥料。

        進駐村莊,走到農田中的時候才知道,學院的研究、試驗田的種植,和農民的生活并不一樣,“住在村里的農家院并不是一開始就計劃好的,原本我們打算住在實驗站,在這里為農民服務。”張福鎖介紹,但真正到鄉村后才發現,實驗站的節奏和農民的節奏有很大差距,“首先,時間對不上,我們早晨八點吃完早飯上班,這時候農民都從地里回來了。其次,實驗站的生活和農民生活還是有距離,不能很好地融入農村生活。”

        最終,張福鎖他們將村里一個廢棄的院子改造之后,住進了村里,“農民晚上空閑的時候,串個門,就到我們院子里了,他們很喜歡,說這個小院很好,把科技帶到了村里,是個科技小院。”張福鎖說,“這個名字,最先也是農民叫起來的,我們覺得很好,就用上了。”

        效果

        把實用的技術帶到村里

        進駐村里之后,張福鎖他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玉米增收的技術示范。

        “當時是五月份,小麥收獲的前夕。收了小麥之后,接著就要種玉米,我們就想著,和農民一起種玉米,通過示范,把良種、技術推廣到村里。”張福鎖說。

        示范項目一共163畝,屬于68戶農民,分散在村莊的各處。在此之前,他們種的秋茬作物并不一致,有人種玉米,有人種棉花。將68戶農民組織起來以后,張福鎖勸他們,一起種玉米,統一引進一個良種,專家們提供技術,把這163畝玉米種好。

        因為人數的原因,專家們很難一對一指導,所以把農民分為7個小組,培訓組長,又通過組長把技術教給農民。

        那一年,163畝玉米,產量增加了16.8%,一畝地增收100多元。這個數據是專家們一塊塊地測量出來的。

        增收數據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縣里的干部到村里,村民對干部說,“農大的老師幫我們種了一塊地,效果特別好,棒子跟過去的棒子不一樣,粒兒長、心兒小、產量高。”

        農民群體是對科技最敏感的群體之一,每一個優良品種種植成功,每一個技術試驗有效,都會很快引發農民們的效仿。

        “我們在曲周做了三年,發現科技小院的效果比我們想象得更大,農民很敏感,好的技術、好的品種,他們都會第一時間學習、引進,因為這事關他們的收益。事實上,農民不僅喜歡到我們的小院里學習,他們互相之間也會學習。誰家田種得好,別人會來看,很快也學會了。這就把新技術推廣到了更多的地方。”張福鎖說。

        實踐

        大地上真能寫論文

        對很多農大的研究生來說,科技小院是他們科研生涯的第一步。他們剛剛本科畢業,第一次進入研究領域,就來到農村,許多問題都是未知的。比如,在農村種田,還能做研究嗎?幫助農民會占用大量的時間,還有時間寫論文嗎?

        張福鎖每年都要給新入學的研究生們講故事,講鄉村的故事,講科技小院的故事,“學生在學校里學習,不知道學的東西有什么用。到了鄉村,進到田地,才知道他學的是有用的,當他把這些知識真正運用到農民的地里時,他會非常有成就感。”張福鎖說,“我們把科技小院當成一個立德樹人的平臺,學生在這里提升的不僅是知識水平,還會培育他們的情懷。”

        事實驗證了張福鎖的想法,曹國鑫初到科技小院時,曾經懷疑沒有時間寫論文,怕畢不了業。但幾年后,他把科技小院的模式、研究成果、服務故事寫成文章,發表在了《自然》雜志上。

        幾乎每個學生都在小院里成長學習了很多,張福鎖介紹,如張江周,在小院里一待就是五年,碩士、博士都是在小院里讀完的,“碩士期間,他發表了10篇論文,寫了一本書,還獲得了北京市優秀畢業生的稱號。”

        一個建在鄉村的小院,連接的不止是學院和村莊,實驗室和農田,更連接了城市和鄉村。

        展望

        科技小院還在路上

        事實上,從2009年至今,科技小院已經遍布各地,到現在,全國30余所涉農高校已陸續建立了480多個科技小院。

        “十多年的實踐中,科技小院逐漸成了一個政府、企業、農民、科技四位一體的平臺,不斷創新、不斷應用。所以,它的未來還很廣闊。”張福鎖介紹,如今的科技小院,已經從原來一家一戶手把手教農民新技術過渡到服務整個農業產業。

        “以前是一戶農民、一個村,一點點去改變。現在仍然是直接面對農戶,但卻會連接更多的領域,比如可以聯合政府、企業,帶動一片地區,讓整個區域的農業產業有更高的科技含量,更加規模化,讓更多的農民增產增收。”張福鎖說,“農業生產的水平提升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收,農業現代化一步步推進,這是我們不變的目標。”

        當前,科技小院正致力于農業綠色生產的發展,“在前端,我們以匹配土壤、氣候等環境的理念,研發和推廣綠色肥料。在終端,我們的目的是生產出品質好、產量高的綠色產業。兩者結合起來,就是我們下一階段的目標。”

        在更長遠的未來,張福鎖還有一個“鄉村振興科技小院”的目標,“鄉村振興不僅是產業振興,還有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生態振興,這些內容都可以融合到科技小院的發展中,讓科技小院為新時代的鄉村振興做出貢獻。”

        對話 張福鎖

        看天看地看莊稼

        新京報:做科技小院的想法,最初是什么時候成形的?

        張福鎖:2008年,我就有了這個想法。那時候大家都在從鄉村往城里走,很少有從城市往鄉村走的。但我們討論到鄉村去的時候,大家也都認可,我們做農業科技,最終目的是推動農業發展,這些技術要進入農村,應用到農田,不到鄉村去是不行的。

        新京報:學生要在村里學習和工作多長時間?

        張福鎖:過去十多年,我們探索出了一套機制。從學生的角度看,整個學習經歷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駐村學前培訓;第二階段,回校理論學習;第三階段,再生產實踐。

        新京報:學生入學前就要駐村,他們都愿意嗎?

        張福鎖:確實很難,可以想象,剛考上研究生,4月份被錄取,7月份就要駐村。到農民家里,同吃同住同勞動,孩子們心理反差大是正常現象。但幾乎所有的學生,在真正進入農村后,都得到了成長。以前老師們會擔心,會不會有學生受不了當“逃兵”,事實證明并沒有。

        新京報:當前,科技小院的發展有什么困難?

        張福鎖:科技小院發展的關鍵是學生,學生是主體。讓更多的學生愿意學農、愿意去農村做研究,需要觀念的轉變和更新。在以前,很多人覺得農業不高大上,學農很辛苦,在農村風吹日曬的。但是這個認識是不對的。

        新京報:是對農業認識不對,還是對科技小院認識不對?

        張福鎖:根本是對農業的認識問題。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速度非常快,今天的農業和過去不一樣了,它是一個綜合性產業,也是高科技武裝的產業,還是和人類發展息息相關的產業。學農業的人都有深刻的體會,農業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科,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職業,能學會很多別人沒有的本事,我們叫“看天看地看莊稼”。看天,你要了解天氣,這對農業前期影響很大;看地,莊稼長在地里,你得了解這一塊土地,了解耕地;莊稼是產糧食最重要的,你肯定要了解它。但這還不夠,因為你要經常在農村工作,所以我們還說“看山看水看人家”。學農業不僅僅是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各方面都要了解,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新京報:在你心里,未來的農業、農村、農民是什么樣的?

        張福鎖:2014年,我在一篇文章中描繪過未來的鄉村圖景。在我看來,我們的糧食產量再增加30%,環境排放下降50%,農民增收再翻一番。如果這幾個指標實現,中國的農業將是全世界最先進的農業。那時候,我們不但能養活自己,也能給全世界做出我們最大的貢獻。

        科技小院

        1.0升級到3.0

        1.0版本

        ●農業生產高效

        ●農民增產增收

        ●學生知農愛農

        據中國農業大學介紹,起步于河北曲周的1.0版本科技小院,意在探索精準的扶貧模式,提高作物產量和資源利用效率,創新農業生產組織與服務模式,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改善農民生活和農村生態環境,推動三農和諧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培育有理想、肯奉獻的知農愛農型人才。

        2.0版本

        ●產業綠色升級

        ●農民生活富裕

        ●教師立德樹人

        ●學生創新創業

        而隨著深入推進,科技小院2.0版升級為探索產業扶貧模式。也就是圍繞國家糧食安全、農業綠色發展與脫貧攻堅等國家需求,構建“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綜合平臺。針對產業發展中的“卡脖子問題”,開展多學科交叉系統研究,精準施策,助力產業綠色轉型與精準扶貧;培育面向農業綠色發展的應用型、綜合型高素質人才。

        3.0版本

        ●農業產業興旺

        ●鄉村人才振興

        ●鄉村治理有效

        ●鄉村文化繁榮

        ●鄉村美麗宜居

        目前,科技小院正向3.0版升級,總體來說,就是立足新時代,強化黨建引領,以產業綠色升級為抓手,培育新農人,增強鄉村振興人才支撐,提升鄉村綜合治理水平,推動文化和生態振興全面實現,創新可復制的“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鄉村振興示范樣板。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国产色av| 做受视频120秒视频| 7x7x7x免费在线观看| 成年在线网站免费观看无广告|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麻豆| 男性gay黄免费网站| 成人毛片全部免费观看|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qvod|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 男女性潮高清免费网站| 国产亚洲视频网站| 金8国欧美系列在线|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观看| 中文在线观看永久免费| 日韩加勒比在线| 亚洲国产成AV人天堂无码| 狠狠色丁香婷婷久久综合蜜芽| 四虎影视永久免费观看| 黄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区| AAA级久久久精品无码片|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狠狠爱亚洲综合影院|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xxx|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欧美| 美女扒开裤子让男人桶视频|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 | 2018天天射| 天堂网www在线资源中文| 两性色午夜免费视频| 日本全彩翼漫画全彩无遮挡| 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牲交A欧美在线| 你懂的在线视频网站|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成在线播放va| 99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嫩草 | 欧美1区2区3区| 亚洲欧洲精品国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