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助殘 體貼細膩從容
科技賦能助殘 體貼細膩從容
本報記者 任珊
冬殘奧會上,運動員盡情展現運動之美和生命精彩。這背后,是一系列先進、體貼的科技裝備,對殘疾人冰雪運動和日常生活的加持。
高科技加持“賽用轉民用”,正惠及賽場外的殘疾人朋友。近年來,北京持續加大無障礙領域科技應用。從普及一站式網購輔具,到手語播報數字人,再到遍布的無障礙智能設備……科技的力量也讓首都無障礙環境更精準體貼、更人性細膩、更簡單從容——
“一體”定制器材助運動員揮灑自如
冬殘奧會越野滑雪男子短距離(坐姿)比賽中,北京運動員鄭鵬為中國隊再奪一金,成為中國冬殘奧史上首位雙冠王。
“我身下的滑雪架功不可沒!”鄭鵬分享成功的秘訣,“我們每個人的滑雪架都是量身定制的,這樣器材才能跟我們身體融為一體。在賽場上,它仿佛就是我的腿!”
助殘科技為運動員們插上了“隱形的翅膀”。殘奧運動員使用的器材,大到滑雪架、座艙,小到一處關節假肢的接口,都會影響運動員競技水平的發揮,因此也在不斷更新迭代。
除此之外,科技保障團隊還研發了一套數字化監控平臺。通過每日記錄運動員生理參數、訓練強度、技術動作等信息,據此精準調整訓練方案,讓運動員在發揮自身潛力的同時,減少疲勞和損傷的發生。
中國輪椅冰壺隊需要在冰上久坐,科技保障團隊對運動員肢體溫度分布進行測試與分析后,用主動加熱和保溫技術,定制了個性化石墨烯主動加熱裝置。運動員們穿上輕薄又保暖的“戰袍”,投壺動作更加輕松自如。
賽場外,3個冬殘奧村也有許多高科技場景。掃描運動員手冊上的二維碼,就會顯示出整個冬殘奧村無障礙衛生間、坡道、盲道、電梯等無障礙設施信息。獲取起點和目的地后,計算最優無障礙路線,輕松一鍵導航。
一批為視障人群提供語音識別服務的翻譯機,還為聽障人群出行提供高精度定位導航設備。運動員房間里,燈具、空調、窗簾的使用,完全實現了觸摸或感應式自主控制……
科技,讓無障礙變得更加溫暖體貼。
科技助力智能出行
對普通殘疾人來說,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科技產品的加持,把不可能變為可能,讓生活越來越“無障礙”。
冬奧會的第一個比賽日,細心的觀眾可能發現,北京衛視賽事播報及“一起看冬奧”兩個板塊,上線了手語主播,為聽障人士帶來精彩“解說”。
更神奇的是,這個手語主播并不是真人,而是“手語數字人”。
數字人系統研發中,殘疾人也是參與項目的“研究人員”。據悉,市殘聯先后邀請了40余位聾人老師進行手語文本轉寫和技術指導,組織200余名聽障人士進行評測。
科技正成為服務殘疾人的標配。在剛啟用不久的北京市殘疾人服務示范中心,特別設立了“高新科技助殘展區”,不同障別的殘疾人朋友,可以親身體驗不同的科技助殘設備。
“盲人出行手中有盲杖,可以探查腳下路況,但躲避高處障礙物有困難,助盲帽正好解決這個問題。”工作人員展示的一款智能助盲帽,前面帶有一個攝像頭,戴上它距離障礙物1米以內時,帽子會發出報警,提示盲人前方有障礙。攝像頭還有拍照功能,可將拍下來的文字轉化成聲音,讀給盲人聽,乘公交車“看”站牌不再是難事。
此前幫助殘疾人朋友完成冬殘奧會火炬接力火種匯集儀式和火炬傳遞的大艾機器人;智能仿生手以及上、下肢助力外骨骼機器人……都可以自動感知穿戴者的主觀行動意愿,輔助其“隨心而動”,實現快走、慢走任意切換。
科技助力,許多殘疾人不僅能獨立自主生活,也更愿意出門到處走一走了。
七成多人享輔具補貼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北京市持證殘疾人超54萬,登記有康復需求的殘疾人數超過33萬。殘疾人的日常康復、生活、出行等實際需求,對無障礙領域科技應用的要求愈加精細化、簡便化,輔具的作用也愈發顯著。
輪椅、假肢、助聽器等輔具,在哪能買到?因為有網購,北京的殘疾人購買申購輔具正變得前所未有的簡單。
作為一名脊髓損傷者,唐占鑫長期需要紙尿褲等一次性護理用品。“以前都是廠家直送,幾年前聽說有這個平臺,我趕緊試試。”唐占鑫在北京市殘疾人輔助器具綜合服務平臺上提出申請,并在線提交情況證明,街道殘聯、區殘聯在線通過審核,“整個流程很快,他們后臺完成操作,我就能下單買了。輔助平臺上產品的數量和品種也越來越豐富,市場上有的這兒基本都有,關鍵是質量可靠有保障,價格也公道。”唐占鑫說,她一個季度申請一次,每月可享受150元補貼,全年共享受1800元補貼。
2016年,市殘聯修訂出臺了《北京市殘疾人輔助器具服務管理辦法(試行)》,這是全國第一個普惠制殘疾人輔具補貼制度。其中,低保、低收入待遇等5類殘疾人享受100%輔具補貼;其他持證殘疾人則享受50%補貼,實現了人群全覆蓋。 截至3月2日,全市通過該平臺申請輔具的人數達到39.5萬人,占持證殘疾人的73%。通過科技平臺,共配發輔具79.1萬件,政府補貼資金約3.91億元。
“十四五”期間,北京還將健全輔助器具評估服務隊伍,讓更多殘疾人享受科技的幫助。同時,推廣社區康復輔助器具租賃、回收、維修等服務,為殘疾人提供全鏈條、個性化、便利化康復輔助器具服務。
科技賦能助殘,首都殘疾人朋友將擁有更多可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