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農業盡顯“科技范兒” 新質生產力賦能春耕備耕
購肥、備種、犁地、播種……時下正是春耕備耕時節,連日來,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全面按下全年農業生產的“啟動鍵”。在田間地頭,新農機馳騁、新品種落地、新農藝見效……新質生產力賦能春耕“新畫卷”,一幅幅春耕備耕的忙碌景象次第展開。
日前,記者走進呼和浩特市金河鎮碾格圖村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在現場看到一塊塊初現雛形的農田錯落有致,大型機械穿梭在田間地頭,土地平整、田埂修整等工作有序進行。
“我宣布,全市2024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正式啟動。”呼和浩特市農牧業局局長高涵在現場宣布,今年當地要新建高標準農田14.54萬畝,提質改造耕地13萬畝,逐步將土默川平原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高標準農田典型示范區。
據了解,這片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導入了“喜耕田·一體化云首部”和“農抬頭”數字農業云平臺系統,將通過物聯網集成軟件系統、農業“四情”(苗情、墑情、災情、蟲情)監測系統、土壤墑情數據采集系統、智能控制系統、無線視頻監控系統、水力控制閥(電磁閥)等科技手段,實現項目“創模式、定標準、樹標桿、做典范”的目標。
“通過手機App操作,不用人工下地去開閥門澆地,可以澆灌400多畝田地,壽命長達30年。”華維可控農業(鄉村振興)規劃設計研究院內蒙古分院院長梁海一邊演示操作一邊向記者介紹。他說,相比傳統方法,使用這套系統可以將水的利用率提高30%至40%,肥料利用率提高20%至30%,不僅使農作物的品質更佳,同時還省工省時,有利于大規模種植。
“有了智能化系統,我們改變了過去靠經驗、靠天吃飯的種植模式,灌溉過程中能節省約70%以上的人力,根據‘四情’監測系統按需施肥,根據作物生長模型建立一套高標準化的數字農業種植模式,提升整個項目區的信息化水平。”金河鎮碾格圖村黨支部書記郭永鋼告訴記者,“項目實施后玉米作物增產能力提升,年平均增產效益為64.8萬元,大力推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不僅農作物生長的全過程有高科技“護航”,在播種時更有北斗衛星“導航”。在呼和浩特巴彥鎮五路村,萬林農機合作社理事長閆瑞東檢修拖拉機,通過調試北斗導航系統,確保機械能在春耕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北斗衛星導航的精準定位,不僅解決了播行不直問題,還可以根據設定軌跡進行自動作業,高效率、高精度、高質量地完成田間播種。采用裝載北斗導航自動輔助駕駛系統的播種機8小時可播種40畝,如果用人工播種,同樣8小時,三四個人僅可播種10多畝地。”閆瑞東介紹,“我們現有的農業機具全部安裝了北斗導航,可為周邊4萬畝左右耕地提供服務,帶動農戶增產增收。”
農業科技護航春耕生產的同時,呼和浩特市百余名科普專家服務團成員也深入田間地頭,服務農業園區和基地,面對面向種植戶普及科學種植養殖知識,手把手指導科學種植養殖方法。
“大家好,這是蒙苗農業今年引進推出的新品種,本地適應性強、產量高、抗病能力強……”連日來,內蒙古蒙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正大批量地向周邊旗縣區農戶供應新品種蔬菜種苗,助力春耕生產。科技特派員曹鵬忙著為農戶講解新品種的特性和種植知識,引導農戶科學種植和管理,借助科技力量增加產量、提高品質。
“不要覺得這是個南方水果就不好‘伺候’,只要咱們掌握了科學的方法,照著去做,保管你豐收致富。”科普專家服務團成員、科技特派員王宏智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綠野基地指導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從苗木選擇、培土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向在場的10余名種植戶進行講解,并答疑解惑。
為助推春耕生產,呼和浩特市已提前下達各項惠農補貼資金約5.5億元,累計培訓農戶0.35萬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萬冊,開展2300人(次)實地技術指導,全市可投入春耕生產拖拉機79120臺,春耕生產配套農機具96800臺。
據了解,2023年,內蒙古以糧食產量791.6億斤迎來了第20個豐收年,糧食播種面積、單產、總產“三增長”,糧食產量穩居全國第六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
呼和浩特市的繁忙景象是內蒙古大地春耕備耕的一個縮影。今年,內蒙古緊緊圍繞“穩面積、提單產”任務目標,全區農作物意向種植面積呈現總播、糧播、油料播種面積“三增”態勢。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石佳 通訊員 楊彩霞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