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鏨刻”時光、“鍛造”鋒芒、“敲打”出歲月最好的模樣:藏族金屬鍛造技藝
“鏨刻”時光、“鍛造”鋒芒、“敲打”出歲月最好的模樣:藏族金屬鍛造技藝丨雪域遺珍⑥
人民幣21352.8元。
這一筆收入讓西藏日喀則市拉孜鎮拉孜村村民普達瓦興奮又新奇。2023年,這個鍛刀家族收到了其家族史上第一筆數字藏品銷售收入分成。
藏刀?
數字藏品?!
什么情況?
普達瓦是拉孜藏刀制作技藝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家族第六代藏刀制作技藝傳承人。以第五代傳人多杰倉(1922-1995)親手打造的一把拉孜藏刀為原型,對西藏傳統工藝實體作品進行數字轉化,并與網絡游戲場景相結合,西藏日喀則史上第一款數字藏品誕生了!
3000件數字版“拉孜藏刀”在三個平臺上限量發售,銷售速度最快的平臺僅用時0.5秒即售罄。
這一次的跨界融合,跨越了時代。
青藏高原的“青銅時代”“黑鐵時代”
藏族金屬鍛造技藝是銅匠利用砧子和鐵錘直接塑造形體的一種工藝,其傳統產品與藏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緊密聯系。藏刀具有生產、生活、自衛、裝飾等功能,它是藏族工藝品的代表性作品,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種技藝在青藏高原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古發現,從新石器時代以后至吐蕃王朝興起之前,青藏高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早期金屬時代,金屬器具及造型物的出現是其重要標志。例如,1971年在貢覺縣城北石墓出土的青銅三棱鏃葉型鐵簇、銅刀等;1986年在昌都貢覺香貝石棺墓葬中出土的二件銅刀,一件柄部及尾部為紅銅,端部為青銅,從中間焊接而成;1990年曲貢墓室出土的帶柄銅鏡;1991年阿里日土發現的石丘墓則出土有鐵刀等,均為當時金屬器物的典型。這些充分證明了金屬鍛造工藝早期就在青藏高原達到了較高水平。
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從長安遠嫁到拉薩,帶去了書籍、植物種子、工匠、釋迦牟尼佛12歲等身像(覺沃佛)等,其中也不乏優秀的金工匠人。《舊唐書·吐蕃傳》記載,唐蕃和親之后,唐太宗征高句麗返回長安,松贊干布還曾獻上金鵝。從此200多年間,兩地使臣和商人往來不斷,在長安與拉薩之間,踏出了一條3000多公里的“黃金路”——唐蕃古道。
此后,從元代宮廷的西天梵相、明代的永宣造像、丹薩替造像到清宮藏傳佛教造像、雪堆白造像等金銅佛像樣式,見證了漢藏佛教藝術美學融合的過程,金屬鍛造工藝歷經千年一直在這片土地上延續。
千錘百煉成作品,千磨萬擊修匠心
在當代,以金、銀、銅、鐵等金屬為主,輔以木料、動物皮毛等原料,進行生產、加工、制作成各種器具的金屬鍛造技藝在西藏自治區及各涉藏州縣都有傳承。過去,該技藝是在寺院或家族內部教授,祖輩都認為是獨家技藝不可外傳,致使金屬鍛造技藝一度面臨手工藝人流失的危機。
2008年,藏族金屬鍛造技藝(藏刀鍛制技藝、藏族鍛銅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1年,藏族金屬鍛制技藝(扎西吉彩金銀鍛銅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西藏自治區及各涉藏州縣的藏族金屬鍛制技藝陸續被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廣招學徒,使該技藝在傳承中煥發了新生。
藏族金屬鍛造技藝在技法上除了一般的鑄、雕、提、包、鍍、嵌等外,還常采用敲擊法。其中兩個關鍵步驟是“鏨刻”和“敲打”。先用鉛筆在銅板上勾勒圖案,再按照鉛筆線條鏨刻出來?!扒么颉币蠊そ吃谄骶叱尚偷倪^程中,一直保持適當力度不停敲打,一天要敲打一萬多次,甚至更多。百煉成鋼,千錘成器,器具、造像上每一處敲打的痕跡,都是工匠們歲月的積淀和初心的堅守。
佛像鍛造技藝是典型的傳統手工藝,很多工序現代技術難以替代,尤其是利用錘子、砧子塑造形體,需要匠人對佛像制作的整體工藝流程完全掌握后,才能夠完成大型佛像的統籌規劃。
這些制作技藝是中國民間匠人在文化的熏陶與長期勞動中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工匠們追求完美和極致,享受著作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造就了世人尊敬的工匠精神。
守正創新:既要傳承,也要致富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嘎瑪鄉坐落在西藏昌都市卡若區東北部扎曲河上游河畔,被稱為“匠人之鄉”,也是藏族金屬鍛造技藝的代表性傳承地,其佛像鍛造技藝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七世噶瑪巴卻扎嘉措(1454--1506)時期。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頓珠羅布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嘎瑪金屬鍛造技藝傳習所和就業培訓基地,目前已經有多批學徒從傳習所結業,有的已經自立門戶,成為獨當一面的手藝人。
“近十年來,國家先后投入105.5萬元用于扎西吉彩非遺項目保護及傳承人發放補助?!崩铜傔_說。
拉巴瓊達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族金屬鍛制技藝(扎西吉彩金銀鍛銅技藝)代表性傳承人。1996年,西藏日喀則扎西吉彩金銀銅器加工廠處于倒閉的邊緣,拉巴瓊達當起了這個廠的廠長。拉巴瓊達鼓勵老工匠“一對一”培訓新工人,實現工匠專業化、職業化,還引導工匠研究市場需求,將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結合起來,將創新發展和廣大民眾需求結合起來,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展現新的活力。
越來越多像拉巴瓊達這樣的手工藝人勇于打破壁壘,大膽拓寬傳承范圍,堅持面向時代、面向市場,把金屬鍛造產品轉化為時尚產品,利用各種媒介手段進行傳播。
山南地區貢嘎縣托嘎村達娃傳統民族銅器加工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達娃,通過參加文化和旅游部、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藏博會”,把托嘎的銅器銷往國際市場。
四川甘孜德格縣的布澤仁是藏族金屬鍛造技藝欽樂利瑪銅(青銅)鑄工藝州級代表性傳承人。出生于1992年的他,秉承“守得住傳統,玩得起時尚”的理念,將利瑪銅鑄工藝的作品線從傳統造像延伸到以各地民俗傳統和民間故事為文化基礎的系列文創作品,實現了把古老的青銅產品轉化為時尚產品。
拉薩達孜工業園區內,白納鍛銅技藝第五代傳承人羅布占堆擔任法人的西藏羅占民族手工藝發展有限公司,訂單紛至,加工車間“叮叮當當”忙得熱火朝天。羅布占堆說,2024年,公司將繼續擴大廠房設備、增加品類,產品將往文旅融合方向發展。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高水平傳統手工藝人隊伍將更加壯大,傳統工藝品市場認知度和市場份額也會更加擴大,民族工藝將更加廣泛地走進大眾生活,帶動千家萬戶就業,讓非遺傳承這條路開滿致富的花。
(文中圖片未標注來源者系作者拍攝)
(作者簡介:劉冬梅,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教授;西繞巴珍,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
監制 | 王翔宇
責編 | 李依霖
制作 | 郭欣欣
(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