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山東沂水跋山遺址群:為研究現代人起源問題提供重要證據
中新網山東沂水3月25日電 題:探訪山東沂水跋山遺址群:為研究現代人起源問題提供重要證據
作者 李明芮
近日,山東沂水跋山遺址群入選中國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記者25日跟隨山東沂水跋山遺址群媒體采風活動實地探訪位于魯中南沂河上游區域的山東沂水跋山遺址群。據考古工作人員介紹,該遺址群為研究現代人起源,尤其是直系祖先來源問題提供了重要證據。
據了解,跋山遺址群是對以山東省沂水縣跋山遺址為中心的80余處舊石器時代遺存的總稱,主要包括山東2020年發現的跋山遺址、2021年發現的水門遺址、2022年發現的水泉峪遺址以及2023年發現的葛莊遺址和沂河頭遺址。
“2020年7月,跋山遺址因水庫泄洪沖刷河道而被發現。經過連續三年的考古發掘工作,我們收獲頗豐。”山東沂水跋山遺址群考古項目領隊、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李罡告訴記者,跋山遺址群目前共出土及采集標本5萬余件。其中跋山遺址出土標本2.6萬件,包括石制品1.6萬余件、動物骨骼1萬余件;水泉峪遺址出土石制品4171件。
“項目在發掘出越來越多標本的同時,更帶來具有沖擊性的‘驚喜’。”李罡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跋山遺址的發掘過程中,考古隊員發現了炭屑以及多處用火遺跡,而后在水泉峪遺址中,考古隊員又發掘出炭粒。兩處發現讓他在心里確定了一個念頭,末次冰期寒冷期的東亞古人類沒有滅絕。“可以想象,在距今2萬多年到3萬年,在末次冰盛期的時代,山東地區的古人類用著延續下來的取火技術應對惡劣的環境變化。”
李罡進一步闡釋到,此前現代人“非洲起源說”一直在考古學界引發爭議。該學說認為20萬年前非洲的直立人進化而來的早期智人進化為現代人,在大約10萬年前走出非洲,6萬年到達東亞并完全替代了當地土著人群,之所以完全替代是因為東亞原始居民沒有度過距今7萬年左右的末次冰期的嚴酷環境。“但從跋山遺址群出土的考古學材料來看,該遺址群保存的晚更新世以來的連續文化堆積,更直接地否定了末次冰期寒冷期東亞古人類滅絕的推論。”
“這也進一步說明山東地區古人類的連續演化。”李罡告訴記者,通過觀察山東沂水跋山遺址群出土的石器,他們能夠將其分成四個文化期,包括從10萬年到7萬年,從7萬年到6萬年,從5萬年到3萬年,從3萬年以來到細石器技術出現。“這樣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還帶有階段性的變化,說明人類的智慧和技術在不斷演進。”
“再從時間角度來看,跋山遺址使用簡單石核——石片技術的文化特點,可上溯至早、中更新世華北地區廣泛流行的石核——石片技術。水泉峪遺址的船形細石核技術,又為鳳凰嶺文化、扁扁洞遺址所‘繼承’。”李罡介紹說,從空間角度來看,跋山遺址群揭示了晚更新世華北、華中乃至華南地區舊石器文化傳統的一致性。“說明中華文化多元一體、長期連續發展的特點早在舊石器時代便已顯現。”
目前,跋山遺址群周圍已實施保護圍堰加固建設與泄洪道拓寬工程,圍繞跋山遺址開展的考古工作也已進入第四年。“今年考古調查范圍繼續擴大,希望未來有更多嶄新的發現,更好地解答‘我們的祖先從哪里來’的問題。”李罡如是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