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強國有我】為青年科技人才營造創新的良好生態
作者:潘建紅 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北京市科協科技社團與公共政策專業智庫基地首席專家
2023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明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青年科技人才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人才隊伍建設總體部署,建立多元化投入保障機制和常態化聯系青年科技人才機制,抓好政策落實,為青年科技人才加快成長和更好發揮作用創造良好條件。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與環境息息相關,應營造促進青年科技人才創新的良好生態,為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當主角”提供重要支撐。
一是強化系統的精神譜系引領。營造促進青年科技人才創新的良好生態,需要從加強思想引領入手,樹立思想標桿,實現系統的精神譜系引領。首先,可以從黨建引領角度出發,以偉大建黨精神引領青年科技人才成長奮進。在加大黨建活動開展力度的同時,創新黨建活動形式與內容,增強黨建工作吸引力,實現以黨建緊密聯系團結青年科技人才,指引青年科技人才成長。其次,應發揚傳承科學家精神。以科學家精神的傳承發揚為基礎,設立科學家精神主題日、主題周等活動,開展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在保證豐富科學家精神主題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同時,加大科學家精神學習后的反思與反饋,使科學家精神入腦、入心、入魂。最后,注重對于青年科技人才特質的總結,對獲選各項青年科技人才創新獎項及青年科技人才代表人物進行采訪,總結凝練其共性,進而構建類似于科學家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代表著某一類別、某一行業的獨屬于青年科技人才特質的精神表達。
二是創設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的制度環境。首先,完善培養發展制度。要緊跟科技前沿,及時更新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體系,調動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多方面的積極性,積極探索跨領域聯合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有效機制,堅持在科研、生產和管理實踐中培育和發現人才。同時,建立戰略科學家與青年科技人才“一對一”的“結對子”導師培養機制,實現以老帶新。其次,優化資源配置制度。結合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將各類人才培養、引進、支持計劃適度向青年科技人才傾斜。可以根據不同領域特點,分配資金、項目等創新資源,有針對性地對青年科技人才予以支持。同時,可以在保障青年科技人才成長所需的基本資源的基礎上,適度引入一定的競爭機制,以增強青年科技人才對資源變化、研究趨勢轉變的感知能力與應變能力。再次,健全考核評價制度。以指標選取的科學性為基本依據,增強考核指標的特性建設,即兼顧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成才規律,凸顯青年科技人才的個性化特征,形成以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最后,完善人才激勵制度。給予青年科技人才發展以平臺、機會和物質條件保障,激勵青年科技人才開展重大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攻關。給予青年科技人才“揭榜掛帥”的機會,不斷簡化項目申報和過程管理程序,對產出重大科技成果的青年加大獎勵力度。另外,在設置科技獎項的過程中,可以從獎項設置的數量及認可度雙重層面進行考慮,以期達成實際激勵的目標。
三是創設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創新的社會環境。首先,要著力培養青年科技人才的創新意識。要加強基礎理論知識學習,在夯實基礎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從基礎研究角度出發,努力發現創新點。同時,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青年科技人才應深入一線、躬身實踐,扎根基層、潛心鉆研,努力實現創新與突破。此外,要鼓勵青年科技人才敢于發問、敢于質疑,增強其創新的勇氣與魄力。其次,要以社會大環境帶動青年科技人才小群體創新氛圍建設。可以通過開設創新主題展覽、印刷宣傳手冊、開展知識競賽等活動,營造良好的社會創新氛圍。同時,可以借助宣傳平臺,投放宣傳廣告,在潛移默化中營造鼓勵創新、創業、創造的社會氛圍,為推動高質量發展釋放更多動力與活力。最后,要以寬松、包容的外部環境為青年科技人才創新提供保障。一方面,應尋求創新結果與創新過程的平衡點,不應單純地“以結果論英雄”。要注重青年科技人才的創新過程,并結合宣傳平臺,將其中的成功經驗與錯誤示范進行分享與交流。另一方面,要注重輿論引導,發揮輿論的正向引導作用,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輿論環境,寬容對待青年科技人才創新過程中的挫折與失敗。此外,可以為青年科技人才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團隊,定期開展心理咨詢活動,保障青年科技人才的心理健康。
(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陳曉倩、韓竺蔓對本文亦有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