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樹州文旅局局長談“文旅熱”:家有梧桐樹,自有鳳凰來
中新網北京3月16日電(劉越)“我家住在三江之源,晴空萬里神鷹翱翔;千古碧水環繞雪山,玉樹臨風百花齊放……”在青海兒女們高亢嘹亮的歌聲中,2024年北京—玉樹合作交流推介會圓滿落下帷幕。
陽春三月,正是踏春尋夢之時。穿過四千米海拔,跨越大半個中國,玉樹黨政代表團及各界代表從青藏高原來到首都北京,表達玉樹各族干部群眾對北京的感恩之情,深入推進京玉兩地交流交往交融,并向北京市民發出誠摯邀請:“我們在大美青海江源玉樹等你,扎西德勒!”
跨越千里的同氣連枝
“扎西德勒!”
3月15日,北京—玉樹合作交流推介會上,一群身著民族服飾的玉樹藏族姑娘為北京市各級領導及代表獻上雪山般純潔的哈達,表達真誠的感謝。14年的北京援玉,早已讓遠隔千山萬水的“京玉”兩地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一說起北京,玉樹人內心都滿懷感激、感恩。”玉樹州文體旅游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昂文才仁告訴記者,在玉樹州流傳著這么一句話:“玉樹和北京的關系,最初是同志,后來成同事,現在是親戚啦。”
2010年,玉樹州突發地震,北京市民捐款捐物,救災人員千里馳援,奔赴前線。一年又一年,“北京援青指揮部”并未撤離,從幫助玉樹重建家園,到幫扶玉樹發展經濟,玉樹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中。2023年,北京突發洪澇災害,玉樹各族群眾自發捐助400萬資金援助北京,每一分錢都是發自內心的、沉甸甸的心意。
浩瀚江河,綿延山川,雄鷹掠過雪山,牛羊橫臥草場;巍峨長城,宏偉故宮,花開花謝香山葉,五星紅旗天際揚。盡管北京、玉樹兩地的風土人情截然不同,但同氣連枝的熱忱卻如出一轍。
共憶京玉往事、共敘京玉情誼之余,雙方領導在會上共商京玉合作大計。北京市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趙振業介紹,自2010年開展援青工作以來,北京市發揮首都優勢,累計投入資金近60億元,實施項目千余個,先后派出五批近300名援青干部人才,全面助力玉樹各項事業不斷發展。
他強調,未來北京對口援青工作將進一步圍繞助力玉樹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首選區建設,依托三江之源、可可西里、唐蕃古道等玉樹生態資源稟賦優勢和獨特多彩的康巴文化特點等豐富文旅資源,吸引北京乃至全國更多的群眾、企業、社會組織等前往玉樹旅游、投資、興業等,推動生態富民。
“助力”二字沉甸甸落到了紙上。會上,玉樹州政府同部分北京市市屬重點企業和北京舞蹈學院等高校代表簽訂了合作協議,玉樹州各市縣同北京對口支援六區企業代表簽訂合作協議。據悉,本次北京—玉樹合作交流推介會的簽約總意向金額達到約26億元。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委副書記、州長索南丹增表示,玉樹將以更加開放自信的姿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傳遞江源玉樹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綠色發展新格局的信心和決心。
“家有梧桐樹,自有鳳凰來”
綠色發展新格局,離不開文旅賽道新布局。
推介會上,各方代表大飽眼福。從熱情洋溢的“熱巴舞”,到高亢嘹亮的《玉樹飛歌》,再到展柜中琳瑯滿目的哈達、藏香與藏核桃,不難看出,此次的推介會上,文旅話題是重中之重。
眾所周知,玉樹州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旅游資源,源遠流長的歷史人文稟賦,集山川、水源、異域、凈土等諸多特點于一身,擁有世界最大面積的高寒濕地、草原、灌叢和森林等生態系統,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物種、基因、遺傳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文化沉淀深厚,被授予“中國藏族舞蹈之鄉”“中國藏族山歌之鄉”稱號,同時擁有“三江之源”“中華水塔”的美譽。
“玉樹州生態資源獨一無二、民俗文化特色鮮明,三江源國家公園群山巍峨、江河奔騰,萬類生靈競自由,歡迎北京的朋友來走走看看!”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孫立軍在發言中如是說。
一年打基礎,兩年見成效,三年出成果,這是玉樹州文旅局長昂文才仁擬定的“行動方案”。在他看來,玉樹州有區域文化的獨特性、歷史文化的悠久性、生態文化的多元性、民間文化的豐富性等優勢。未來,玉樹文旅應利用好本身資源,并借助北京援青指揮部的橋梁紐帶,培養懂旅游善經營的人才隊伍,將北京的游客引到玉樹去。
他用三個短句來闡述玉樹文旅的未來定位:戰略性的支柱產業,長期性的朝陽產業,群眾性的惠民產業。“吃、住、行、游、購、娛,旅游的六大要素,我們都要下功夫。”昂文才仁以此前爆火的哈爾濱文旅舉例:“哈爾濱不是一夜爆發的,它在基礎設施的提升和線上線下的宣傳中,一直跟進保障服務措施,最后厚積薄發。”
他透露,今年玉樹州政府計劃在國道沿線修建9個驛站,搭建景區標牌,加強廁所、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國際漂流、登山賽、山歌文化交流會、首屆廣場鍋莊舞展演等文娛活動,并積極利用短視頻、社交軟件等新媒體進行宣傳。
“我們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藏文化,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生態旅游區,我相信玉樹文旅未來一定會火爆的,只是需要一個過程。”昂文才仁對未來充滿信心:“打基礎補短板,強弱項修內功。家有梧桐樹,自有鳳凰來。”(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