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劇《李清照》將進京演出 再現“千古第一才女”跌宕人生
中新網北京3月13日電 (記者 應妮)“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伴著《如夢令》的詩詞吟唱,民族歌劇《李清照》拉開大幕,再現“千古第一才女”的跌宕人生。
該劇選取了李清照青年、中年、晚年時期的重要事件,以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呈現出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同時塑造了趙明誠、李格非等一批宋代文化名人的形象,以歌劇藝術反映歷史人文風貌。
全劇由“卻把青梅嗅”“自是花中第一流”“不肯過江東”“江山留與后人愁”四幕構成,以少女之純、少婦之愛、中年之悲、暮年之哀為主線,將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緊密結合,呈現出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在追求美好理想卻歷經蹉跎的人生中始終憂國憂民、純潔正直以詞抗爭的高尚人格和愛國主義情懷,同時塑造了趙明誠、李格非一批文化名人的形象,以歌劇藝術反映了一個朝代的歷史人文風貌。
民族歌劇《李清照》也是對宋韻文化的一次深入挖掘與展現,濃濃宋韻彌散全劇。劇中從18歲到71歲的李清照由國家一級演員、浙江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教授鄭培欽飾演。在鄭培欽看來,劇中的李清照秉持自己的人生理念,堅守自己的剛毅品格,盡管遭受種種不公不義之事,但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對理想主義的信仰,體現了她對自我追求與思想獨立的堅持。
音樂是民族歌劇的靈魂。《李清照》通過歌詞、旋律和音樂編配技巧的融合,讓觀眾感受到李清照內心彷徨和悲苦的情感,達到了音樂和人物內心情感的美學統一。歌者的吟唱在道白處娓娓追隨,古琴、琵琶、竹笛等特色樂器的特殊音色,時而從樂隊里跳出,點綴重要段落,又能適時返回融入樂隊之間。
《終生憾》是全劇的核心詠嘆調,意在傳達李清照內心的哀怨和感慨。音樂旋律中適當加入男女聲合唱,使唱腔更富感染力。舞臺中央的一汪雨幕從“梧桐更兼細雨”到“昨夜雨疏風驟”再到“暖雨晴風初破凍”,詩意地打造出一個寫意婉約的浪漫舞臺藝術空間。
以總導演李伯男、導演蔣新光為代表的主創團隊,在舞臺處處暗藏美學巧思:所有道具和布景有著簡約大氣的線條,人物的影子通過燈光投射打在白色的景片上,讓舞臺仿佛又開拓出了新的“皮影戲”般的表演空間。該劇充分融合了傳統和現代風格,舞臺背景為傳統山水畫和書法,并融入現代科技,文字之美、音樂之美、繪畫之美融合在一起,在舞臺如同一幅流動的畫卷。
據悉,民族歌劇《李清照》由浙江音樂學院、浙江演藝集團(浙江歌舞劇院)聯合創演,將于3月20日、21日在中央歌劇院上演。(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