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創業八年凝結的青年智慧 陳雨佳:讓特色產業成“立村之本”
“我們的農村其實都是‘天生麗質’,但一直‘疏于打扮’,歸根結底是沒有規模化的特色產業。”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來自鄉村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陳雨佳帶來了一份《關于因地制宜 整合資源 推進鄉村特色產業振興的建議》,用她8年返鄉創業的實際體驗、觀察和思考,為鄉村振興貢獻基層智慧。
陳雨佳的家鄉黑龍江省牡丹江寧安市渤海鎮上官地村,位于國家5A級景區鏡泊湖、世界地質公園和國家級森林公園旅游金三角的核心區域,被譽為中國火山巖稻米之鄉。特色的石板田加之鏡泊湖水自然流淌灌溉,使得種出的水稻品質高、口感佳。種植“石板大米”成為全村主要的收入來源。2008年,陳雨佳的母親還牽頭成立大米專業合作社,推動有機大米種植和規模化經營。
但由于缺乏銷售渠道,上官地村的特色產業“產加銷”鏈條始終未能得到有效延伸。同時,周邊村落同質化競爭激烈,缺乏資源要素整合,“石板大米”這一特色資源規模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陳雨佳記得,那時為了促進銷售,村民們還抱著電飯鍋去各大企業推銷。
2016年,陳雨佳辭去城里的工作,回到村子里做起了“種米姑娘”。她堅信,千百年來“鋤禾日當午”的傳統農業模式已被打破,農村新的發展機遇勢必在于敢創新、有能力的青年人。
陳雨佳先是用了一年的時間,去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地了解現代化農業管理模式和不同地區大米銷售市場,再根據家鄉大米的“賣點”制定覆蓋種植、銷售、鄉村旅游等方面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模式,從連稻苗和草都分不清的農業小白成長為專業新農人。
她組建電商直播團隊,持續打造“石板大米”品牌。2020年,首創“我的田,您做主”莊主認種和糧票定制模式,緩解了在秋季集中銷售大米的壓力,即消費者在春天時選擇認購相應畝數的石板田,秋收時為其精準配送到家。為實現質量安全生產可追溯,她還在稻田安裝手機客戶端監控系統,只要打開手機便可隨時了解水稻從種到收全過程,讓影響稻米生長的各種因素數字化、可視化。
她成立了玄武湖大米專業合作社。據統計,合作社累計吸引本村及周邊村民157戶入社,附近村屯6900多畝石板田也加入了水稻訂單種植,拉動本村及周邊農民500余人就業。隨著“石板大米”特色產業打開了“村門”,越來越多游客慕名而來,陳雨佳又帶領著村里的婦女姐妹搞起了農家樂,把田間體驗游、歷史文化游、研學基地游、特色民宿游有機融合。
2023年,陳雨佳作為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次在全國舞臺上為鄉村振興發聲,建議為返鄉創業青年提供組合式、差異化的政策支持。過去一年,她參與到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振興種業專項視察、黑土地保護“一法一例”執法檢查等工作中,并作為第二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深度參與團牡丹江市委組織的各項鄉村振興宣講活動。
“在履職過程中,我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把‘小農戶’綁定到三產融合的大鏈條上。”陳雨佳表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的主攻方向和路徑,其中“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就是一條舉措,這對廣大農村是一個普惠性的利好。作為種糧人,她總結了上官地村“石板大米”特色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為發展相對滯后、產業特色還未被挖掘、村集體帶動能力不強的村子發展提供助力。
陳雨佳呼吁出臺鄉村特色產業細化配套政策,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城鄉資源要素相互流動、農村新型業態發展。同時,她建議在大力發展“農業品牌精品培育”“一村一品”等基礎上,加大對特色農產品品牌注冊、創意設計、廣告宣傳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幫助農民打造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優質農產品品牌,提升鄉村特色產業形象和知名度。
她還提到,三產融合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具體措施仍需細化。她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在特色農產品加工、倉儲設施建設、技術產品創新、數字化改造、農村商貿物流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鼓勵基層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生態康養、文化體驗、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針對性打造更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園區、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鄉村休閑旅游區。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姍姍 記者 陳鳳莉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