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新空間: 將藝術之美融入年輕人的日常生活
本報記者 于 帆
近年來,演藝新空間在各城市蓬勃發展,成為演出行業和年輕消費者都十分熟悉的演出新業態,也逐漸成為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及演出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全國兩會,不少文旅領域的代表委員談到,作為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的創新探索,演藝新空間迎來了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
今年1月,位于安徽省安慶市,由黃梅戲曲元素與新業態融合而生的文化藝術體驗館——小辭店開業,這里集咖啡廳、展陳作品及傳統文化攝影于一體,可以喝咖啡、看展陳,賞戲曲,還能體驗一把黃梅戲服飾及攝影。如果消費者想聽一場原汁原味的黃梅戲,還可以移步旁邊的再芬黃梅公館。在試運營的兩個月里,小辭店人流量過千人,很多年輕人從這里開始對黃梅戲產生了興趣。對此,作為小辭店的策劃人,全國人大代表、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欣慰地說:“通過演藝新空間將戲曲之美融入年輕人的日常生活,為戲曲文化傳播出一份力。”
韓再芬說,20世紀80年代,小劇場的蓬勃發展引發業界對藝術創新的思考,今天,演藝新空間的出現不僅帶來藝術創作演出的空間變化,也為文藝工作者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風格和創新思維的機會。“演藝新空間的建設,在為文化藝術傳播帶來更多樣、更高效的傳播渠道的同時,也需要文藝工作者堅守打造藝術精品的決心。”韓再芬表示,“小而美”的演藝新空間是演藝產業與多元業態融合發展的商業形態,這一業態的發展離不開相關政策的針對性扶持、市場的持續培育,更離不開文化的深植滋養。
“演藝新空間通過大量演藝作品的上演,將許多城市老舊空間轉換成極具文化氣息的公共藝術新空間,推動了演出行業的轉型升級,也讓戲曲人有了新的舞臺。”在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昆劇團團長谷好好看來,演藝新空間擴大了藝術表演的物理范圍,跳脫出鏡框式舞臺的束縛,改變了傳統的觀演模式。形式多樣且靈活的表演空間促使演出內容的多元化創新,不僅推動了演出市場的消費群體年輕化,也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來,一批演藝新空間在上海誕生,正在將上海打造成一個開放式的大劇場。上海昆劇團就曾多次把小劇場實驗昆劇《椅子》從舞臺搬到上海旅游景點——新天地石庫門里,搬進樓宇屋頂的空中花園中,消解了觀眾與劇場之間的距離感,近在咫尺的表演也讓戲劇張力撲面而來。
在全國政協委員、希肯國際文化集團董事長安庭看來,演藝新空間是在大中型專業劇場之外,散布于相應的城市轄區、適合舉行特色演藝活動的公共文化空間。其特色在于追求以演出為中心的文化體驗,并利用現有資源建立起便捷的文旅及其聯動、衍生消費的場景與平臺。“以演藝新空間為代表的新業態、新消費,能夠助力解決以往文化市場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更能夠貼近百姓生活,讓演藝的場景在城市里密起來、‘活’起來,通過不斷成熟的文化IP賦予物理空間更多經濟屬性,創造更多關聯鏈條與消費動力。”安庭表示。
安庭在調研中發現,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具備豐富的文化和旅游資源來發展演藝新空間這一新業態,但所面臨的難題也普遍存在,比如需要面對復雜的審批手續。由于演藝新空間不同于傳統劇場,其所依托的物業性質具有多樣性,所以在審批主體上也會呈現出跨行業、跨屬地、跨主管部門的特點。為此,安庭建議相關主管部門立足于新業態發展特點,出臺促進演藝新空間發展的支持政策,打通既往在金融、稅務、市場監督等環節上的隔閡,形成與之適應的一站式審批流程。
安庭認為,還應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演藝新空間的內容創作生產和運營管理。支持所在城市充分利用工業遺址、老舊廠房、商場、寫字樓等,為演出企業提供更多的創作和演出空間。支持建設“藝術商圈”,引導大型商業購物中心、主題酒店、體育設施等充分發揮消費新業態的溢出效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