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的城市,更“新”的生活
“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
如何讓城市更有溫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支持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實施城市更新行動、鄉村建設行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城市更新,發力點在哪里,今年又有哪些具體措施?3月9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記者會,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介紹,“今年再改造5萬個老舊小區”“加大城市的燃氣、供水、污水、供熱等老舊管網的改造力度,今年再改造10萬公里以上”“提升城市排澇的能力,今年再啟動100個城市1000個易澇點的整治”。也就是說,圍繞民生工程、里子工程、安全工程這三大工程來開展更新工作。
城市更新,一頭連著城市發展,一頭連著民生福祉。無論解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停車等難題,還是通過數字化手段有效提升城市安全的保障能力,都是把城市的需求賬單變為人民群眾的幸福賬單。說到底,就是讓城市更宜居、更韌性、更智慧,讓人民群眾生活在城市里更舒心、更安心、更幸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市發展波瀾壯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要看到,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有可能生病和衰老,以至落后于時代需要,滿足不了群眾更注重品質的“剛需”。
為此,就需要不斷更新。比如,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再比如,加強城市管理數字化平臺建設和功能整合,建設綜合性城市管理數據庫,發展民生服務智慧應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宜居、韌性、智慧,分別對應人民群眾的三大直接需求,也正是城市更新的三個層面。
當前,很多城市按下快捷鍵,邁入更新快車道。有的擴容“綠肺”活量,讓市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有的推動城中村脫胎換骨、蝶變重生,有的是實施“變形記”,老舊小區破“舊”立“新”,老城展新顏,有的以“智”提“質”,發展智慧網絡……
向新而行,煥然一新,不只是帶來城市顏值的變化,還有城市內涵的豐富。這種變化,讓群眾看得見、感受得到,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更新,不能為新而新。正如住建部發文指出,城市更新要防止大拆大建。比如,不能隨意拆除老建筑、搬遷居民、砍伐老樹,變相抬高房價,增加生活成本。誠然,善于“留白”,才能留得住鄉愁,才有事半功倍之效。關鍵是守住更新本義,補齊城市短板,注重提升功能,增強城市活力。
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尊重人民群眾意愿,這是城市更新的底線要求。今年全國兩會,很多代表委員都談到了城市更新,建議“要融合歷史與未來、傳統與創新”;要從“小切口”注入新活力;以及做好頂層設計,厘清各方責任、權利與義務。這些真知灼見,對做好城市更新工作富有積極意義。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有全國人大代表說,“一座城市的煙火氣、人情味、市井百態、經濟消費,體現著一座城市的個性、氣質和居民生活品質、幸福程度。”
著眼于城市提質增效,立足于群眾“急難愁盼”,把城市更新“更”到群眾的心坎上。這樣的更新,讓城市有面子有里子,更宜居、更韌性、更智慧,一言以蔽之,城市更新,人人舒心。
監制丨李浙 撰稿丨王石川 編輯丨戰星岑 校對丨高少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