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社火”彰顯現代魅力
記者 夏先清 楊子佩
“我們一直都沒有休息,估計要忙到農歷二月。”在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靈井鎮霍莊村,舞龍制作專業戶陳俊甫告訴記者。因為今年是龍年,陳俊甫的舞龍產品賣得格外紅火,多的時候一天能有三四十條舞龍訂單,一直處于“爆單”狀態。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10月以來,陳俊甫的舞龍訂單已有上千條。
“老一輩的做法是用竹子做骨架,用紙殼裱糊龍身。如今我們對材料進行了更新,顏色搭配也有了新創意,但傳統工藝沒有變。”陳俊甫說,村里的舞龍手藝人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尋求變革,開發了更適合晚上表演的“夜光舞龍”。“今年有很多地方都開辦了燈會,夜光舞龍需求量大,我們村開發的新產品,龍身、龍尾、龍珠都會亮,一經推出就供不應求。”
除了傳統舞龍產品,霍莊村還有一批年輕人獨具匠心,將傳統“龍”的意象與文學藝術、國潮設計、流行文化深度融合,通過創造性的藝術表達和加工,不僅豐富了龍的形態,也拓寬了舞龍乃至社火產品的出路,讓優秀民俗文化不斷“破圈”。
在各大電商平臺,搜索龍燈掛飾、彩帶龍、兒童小龍燈等產品,不少發貨地都是霍莊村。“這款是根據龍年主題設計的卡通彩帶龍,適合小朋友玩,小號的一個人也可以耍起來。”姚靜潔是2014年嫁到霍莊村的外地媳婦,從公婆那里學會制作舞龍手藝后,她堅持在守正中創新,使傳統舞龍煥發出更蓬勃的生機、擁有更持續的“流量”。
傳統的舞龍要多人合作演繹,技術含量較高。姚靜潔塑造的卡通彩帶龍萌態十足,一個人只要通過擺手、移腳、扭腰就可帶動龍身舞動。雖然在體態和表現手法上有所差別,但萬變不離其宗,卡通彩帶龍從形象到內涵都可以在傳統舞龍中找到出處。
“社火道具制作是手藝活兒,很多工序必須依靠人工完成。我們村制作社火道具的歷史已經有160余年,很多人家都傳承了五六代人。”霍莊村黨支部書記霍軍政介紹,他的兒子霍帥兵就是戲具制作第五代傳承人。“年輕人有文化、思維廣,能敏銳把握市場發展趨勢,以新技術盤活傳統資源,推動設計創新,向更多行業和領域拓展。”霍軍政說。
近10年來,霍莊村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村創業,開起了網店,做起了直播。“以前父輩們拿著貨出去賣,找經銷點寄售。現在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賣全球。”霍帥兵說,他設計生產的漢服遠銷到了東南亞、歐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目前,順豐、圓通、中通等9家快遞公司在霍莊村設立了快遞物流云倉,村委會和快遞企業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寄件費用降低了不少。“舞龍舞獅這種大型貨品以前要拿到市里去寄,一件運費就要一兩百元,現在只要打一個電話快遞員就來家門口收件,運費才三四十元。”霍軍政說。
目前,霍莊村全村300余戶村民從事社火、戲劇道具加工和電商行業,產品涉及舞龍、舞獅、戲服等30大類200多個品種,每天銷售到國內外的產品達1萬余件,連續6年銷售額突破億元,榮獲全國“淘寶村”稱號,還先后被評為“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為了推動社火文化發展傳承,霍莊村成立了社火文化合作社。2024年春節期間,霍莊村舉辦了首屆社火文化藝術節,來自全國各地的10余支表演隊伍同臺競技,為群眾上演了一場精彩的演出。“這次藝術節讓我們開了眼界,也萌生了很多新想法。我們會集思廣益、博采眾家之長,在傳承好、保護好的基礎上,發展好社火產業。”霍軍政表示。接下來,霍莊村將在該村南部打造占地200多畝的社火文旅小鎮,深入挖掘和闡釋社火文化的時代價值,充分彰顯古老意象的現代魅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