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無價之寶” 夯實幸福之基
編者按
2020年8月30日,在密云水庫建成6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建設和守護密云水庫的鄉親們回信,強調密云水庫作為北京重要的地表飲用水源地、水資源戰略儲備基地,已成為無價之寶。作為北京的生態涵養區、首都最重要的水源保護地及區域生態治理協作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特色文化旅游休閑及創新發展示范區,北京市密云區在守好水庫、打好生態牌、走好高質量發展等方面開展了怎樣的探索實踐?有哪些啟示?光明日報調研組對此開展了深入調研。
冬日暖陽下的密云水庫如詩如畫,浩浩蕩蕩的候鳥大軍已穿越山川湖泊,落腳在庫區邊、潮河畔,它們中有豆雁、赤麻鴨,還有白鶴、扇尾沙錐等珍稀鳥類,觀鳥愛好者聞訊而來。
“對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我們可不敢怠慢,悄悄地或者遠一點觀看。”北京攝影愛好者宋會強指著水庫中的濕地說,“遇到更珍貴的鳥,比如白枕鶴,有時候連呼吸都屏住,生怕打擾到它們。”日益向好的生態環境,讓候鳥對密云投出了“信任票”,這些大大小小的飛行“明星”在此駐足停留或安居樂業,繪就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保水保生態,堅定不移守護好綠水青山
調研組來到煙波浩渺的密云水庫和美麗的潮白河畔。
在水庫上游潮河高嶺橋段,初結的薄冰和流水相映成趣,一大群野鴨正在寬闊的水面上悠閑游弋,戲水覓食。一旁幾只大白鷺時而佇立時而展翅,為冬日河道增添了靈動的生機。
“濕地、河道里經常能看到成群結對的候鳥,有些鳥兒常年生活在這里,像安家了似的,生態美、候鳥歸,作為密云人,我感到非常自豪。”一位市民說。
“目前密云全區記錄的鳥類有409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21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70種。現在,我們有100多人的監測隊伍,三年來人工監測數據達到8萬多條,為全市制定鳥類及棲息地的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撐。”密云區園林綠化局調查隊隊長張德懷說。
調研組了解到,近年來,密云區持續改善森林生態系統,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針對密云水庫水位上漲淹沒部分臨水灘涂地,在條件適宜區域建設鳥類棲息地,研究候鳥習性、種群、生存條件等,給候鳥提供更加優質的生存環境。
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水流、青綠的群山、清朗的環境,孕育了密云豐富獨特的生物種群。為擁抱自然、守護一片生機,密云區持續織密生態保護網絡,科學保護自然生物種群,構建起萬物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在密云區新城子鎮古柏公園內,一棵“超高齡”的古側柏展現出勃勃生機。在建設古柏公園過程中,為保護好這棵全北京乃至整個京津冀地區最古老的“樹王”——具有3500年樹齡的新城子“九摟十八杈”古柏,把古樹周邊的道路整體東移近20米,把生長空間“還給”古樹。
“要協調路邊好幾個單位‘搬家’,難度不小。但想要保護好大自然,就要尊重自然規律,給古樹充足的生長空間。”新城子鎮鎮長王江波說。為一棵樹,挪一條路,這促成了北京市首個古柏公園的建成。
古樹名木,見證著悠久的歷史,承載著鄉愁情思,是有生命的“文物”、活著的“檔案”。密云區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古樹名木保護新思路、新方法,留住千年古都獨特的文明記憶。近年來,他們持續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區域內的國家級、市級珍稀野生動植物已達287種。
調研組發現,密云區開展的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在推進生態保護修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古石峪、史莊子村位于半城子水庫上游,河道長期受自然侵蝕影響,出現了防護壩壩基掏空、泥沙淤積、雜草叢生的現象,形成了安全隱患。”密云區水務局局長郭寶林介紹。為保護水源,改善生物環境,提高村莊安全防護能力,2023年5月起,密云區將水系、農路、農田、村莊、綠化美化、景觀建設一并進行整治提升。目前,密云區已累計治理小流域92條,河道碧水悠悠、魚翔淺底,村域環境煥發“新顏”。
綠水青山的守護和水源安全還離不開法治護航。近年來,密云區不斷優化升級科技保水各項措施,通過構建密云水庫及周邊地區“水陸空”立體化保水平臺,實現全天候、全覆蓋、常態化的自動巡查、監測及管理,全力守護水源安全穩定。
在溪翁莊、高嶺、太師屯等鎮域五處制高點位,“瞭望塔”如同哨兵一般,每日實時觀察著密云水庫的動靜。周邊生態環境、水域異常情況在“電子眼”的監視下一目了然,瞭望范圍覆蓋了水源一級保護區。
“瞭望塔配有360度攝像頭和高倍望遠鏡,能夠第一時間發現水庫周邊釣魚等涉水違法行為并及時上報。”高嶺鎮石匣村村干部趙洪海說。
在庫區內部,無人機、無人船每天開展日常巡邏檢查,執法人員通過觀察監控儀,便可對違法人員、作業船只和整體案件的處置過程進行數據回傳,比起人工巡查有著動靜更小、視野更廣闊的優勢。“使用無人機巡查發現異常行為后,我們快速與陸地分隊聯系,到達違法地點,取證立案處罰,形成高壓態勢,確保庫區內秩序良好。”密云水庫綜合執法大隊水上分隊隊長崔小軍說。
調研發現,有了科技力量的加持,密云水庫實現了水量和水質“雙提升”。密云水庫蓄水量持續保持高水位運行,水質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潮河、白河水質保持國家地表水I類標準。密云水庫入選生態環境部“美麗河湖”優秀案例,被水利部評為“人民治水·百年功績”治水工程項目,對全國飲用水源地保護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高新技術產業為生態涵養區發展提供支撐
走進懷柔科學城東區(密云部分),現代化高科技氣息撲面而來。
懷柔科學城跨密云、懷柔兩區,占地100.9平方公里,是北京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三城一區”主平臺之一。
“懷柔科學城東區主要聚焦地球系統科學、生命科學兩大方向,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技研發平臺、成果轉化服務,配套居住、綜合服務等功能”,懷柔科學城東區辦副主任張雪云介紹,科學城東區集聚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科研院所,依托大科學裝置及科研資源,重點發展環境科學、醫藥健康等產業,成為推動密云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在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的“地球模擬實驗室”展廳里,一個直徑3米的LED版“模擬地球”吸引了調研組的目光。
“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名叫‘寰’,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裝在實驗室里的地球’”,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總工程師助理唐曉告訴調研組,“它通過超級計算機對地球系統數據進行模擬與計算,推演地球各圈層的變化,大氣、洋流、冰雪、地塊、生物……億萬種變化都在‘寰’的推演之中。‘寰’是我國首個以軟件為核心的大科學裝置,不僅能提升我國氣候外交實力和環境話語權,而且能加強在防災減災、極端天氣預測、應對氣候變化、環境治理、生態保護等方面的轉化應用。”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項目主管李國強介紹,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項目作為科學城五大裝置之一落戶密云區,后續將為密云水庫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技術支持。
水環境治理和水質改善離不開環境科學技術作支撐。走進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承建的環境污染物識別與控制協同創新平臺,調研組看到,實驗室內,質譜分析儀器高速運轉,將分析數據上傳至電腦終端,科研人員正在進行工業廢水處理、活性炭再生方法等專業實驗,紅外光譜氣體分析儀、總有機碳分析儀、高性能計算平臺等11臺(套)科研設備已完成安裝,進入科研狀態。
隨后,調研組來到北京大學懷密醫學中心。北京大學懷密醫學中心建設項目已于2023年12月正式啟動。
“該項目將整體布局北大醫學主體功能,建設尖端醫學突破、新型醫療科技、新藥創新、臨床研究等相關領域研究平臺及機構”,北京大學醫學部副主任肖淵介紹說,北大懷密醫學中心將推動北大醫學整體跨越式發展,引領生命健康領域高端要素加速向密云區集聚,為北京國際科創中心建設注入強勁動力,還將帶動密云科技創新和生命健康戰略發展帶的蓬勃發展。
在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需要發揮科技創新的集聚效應和溢出效應。自2017年懷柔科學城東擴密云32.5平方公里以來,密云區緊握這支“神來之筆”,立足功能定位,憑借舒適宜人的生態環境,在密云區的青山綠水間,鑄造“國之重器”,主動融入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布局。
目前,密云區正全力推動科學城東區一批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完工,為科學家們提供最優美的科學城區、最有品質的“科學家之家”,積極做好科學城科技成果轉化,加快規劃建設生命健康科學小鎮,推動中關村密云園和生態商務區提質升級,打造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新高地。一批生命健康科研機構已落地密云區,30余家生命健康企業集聚中關村密云園,全周期、全鏈條的“大健康”產業體系正在形成。
保水涵綠與高質量發展相得益彰
位于密云水庫主壩西側1公里處的溪翁莊鎮尖巖村,陽光溫暖而柔和,讓人感到舒適和寧靜。
為保護好北京重要的地表飲用水源地——密云水庫,在過去60多年里,尖巖村經歷了整體搬遷、創業致富、關停產業、再辟路徑。
尖巖村第一書記王淑平回憶,隨著國家作出修建密云水庫的決定,尖巖村的鄉親帶著必需的生活用品,僅用了一天時間,就完成了全部搬遷,成為密云區“移民第一村”。搬遷后,尖巖村在鎮黨委和村支部的帶領下轉變思路,靠水吃水,開始發展漁業。
調研組了解到,20世紀90年代,尖巖村有網箱養魚、地毯廠、花磚廠、服裝廠等,人人有工作,家家有收入。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密云水庫保護升級,村民們含淚把養雞場、養豬場、養牛場關掉,尖巖村成了全鎮唯一的低收入村。
鄉親們很苦惱:靠水不能吃水嗎?致富的道路,到底在哪里?
靠水也能吃水,只是需要找準“吃法”。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尖巖村挖掘特色,把發展重點放在了休閑旅游。村里把村民閑置的房屋整體租賃,邀請專業團隊精心設計經營,發展集體經濟,收入給百姓分紅。
紛至沓來的游客,讓村民嘗到了“吃生態飯”的甜頭,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以前,靠著水庫,富過;為了保護水庫,也窮過。現在,護好了水庫,日子一年比一年甜,尖巖村成了“全國文明村鎮”。村莊的發展變化,讓村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以前的做法是竭澤而漁,現在“吃生態飯”才能長長久久。
尖巖村是密云區綠色發展帶動村民增收的一個縮影。
走進北莊鎮山水甜源養蜂專業合作社,只見所有蜂箱都已“穿上了冬裝”,做好了越冬的準備。
合作社社員高成順告訴調研組:“11月份中旬開始進行保溫,把蜂群放在蜂箱底層,將蜂巢以成排的形式逐級堆放,在地面上鋪設保溫板。這樣可以提高蜜蜂在冬季的成活率。”
密云水庫二級生態保護區生長的眾多蜜源植物無污染,適宜養殖中蜂。密云區園林綠化局蜂業管理站站長羅其花介紹,在蜜蜂種業、蜜蜂養殖、蜂產品深加工以及文旅融合等方面,密云區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蜂產業正成為帶動村民致富增收的“金名片”。
一座水庫涵養一座城。碧波浩渺、水清岸綠,是密云區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憑借生態資源優勢,密云區立足區域定位發展新型旅游產業,打造門前有花、推門見綠的自然生態景觀,吸引了大批創客青年在村里扎根。
金叵羅農場宣傳員黃成晏告訴調研組:“城市創客的到來,吸引了更多游客,帶動了農場旅游和村莊農產品銷售。”
調研組發現,在密云,“旅游+教育”“旅游+體育”“旅游+康養”“旅游+生態”“旅游+夜經濟”等高品質旅游項目多點開花,露營、騎行、市集等新業態火爆“出圈”。
龍云山自然風景區負責人孫國華介紹,近年來很多學校和青少年教育機構組織學生來學習野外生存技能、走進長城文化帶感受歷史氣息、在田間地頭開展素質拓展……這樣的研學活動,不僅豐富了游客的旅游體驗,也成為密云區旅游市場的新熱點。
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密云啟示”
總書記回信三年來,密云區用實際行動踐行彰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魅力。藍綠交織、詩情畫意的生態空間為“大美密云”塑造了更加亮麗的外形,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的轉化為“生態密云”構筑起越發堅實的內核,快馬加鞭的民生工程建設為“幸福密云”賦予了愈加深厚的內涵。
立足功能定位,揚長避短、因地制宜選擇發展路徑。與首都功能核心區相比,生態涵養區在人才、資金、科技、市場等方面均不具備特殊優勢。密云區立足自身生態資源的優勢和生態涵養區功能定位,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發展,通過補齊民生短板,增進民生福祉,走出一條特色的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不斷增強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基于自身功能定位和資源稟賦,揚長避短、因地制宜采取具有區域特色的發展模式,是推進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的重要思路。換言之,只有選對了發展路徑,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堅持黨建引領,重視改革和創新。密云區堅持把黨的建設擺在首位,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為持續增強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密云區委打造“密云先鋒”特色黨建品牌,創新“1+10”黨員聯系群眾工作機制,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融入全區各項事業發展,切實打通基層治理“末梢循環”,為推進密云區綠色高質量發展匯聚奮斗力量。
構建政策機制,推動“兩山”理論轉化。密云區創新多部門協同治理,制定北京首個《環境保護禁止令實施辦法》,強化“河長+警長+檢察長+法院院長”協同機制。率先在全國實現特定區域綜合性執法。統籌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探索“兩山”理論轉化機制。探索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協同發展的綠色發展道路,推進國家級生態產品認證試點工作。為進一步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堅持走綠色路,吃“生態飯”,打造“1+4+N”生命健康產業發展體系,探索特色化發展路徑。一流的生態環境、秀美的綠水青山,成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底氣所在。
調研組建議,在國家和市級層面上應積極探索建立“生態特區”,將密云區打造成為“兩山”理論樣板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先行示范區、物種基因的儲備區、生態文明的教育區、碳匯交易的示范區和休閑康養的先行區。加大重大項目、重要平臺等國家戰略部署向生態涵養區布局,并給予資金政策支持和人才政策傾斜。生命健康產業是朝陽產業、幸福產業、綠色產業,符合首都最重要水源保護地的發展要求,在產業方面應重點關注生命健康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爭當守護好密云水庫、打好生態牌、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三好生”、打造“兩山”理論樣板區上取得新作為、新成效。
(調研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董城,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何仁偉、侯昱薇、陳楠)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08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