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戰地標 北京】這座頤和園內的四合院,為何是中共中央“進京趕考之路”的重要一站?
沿著頤和園萬壽山拾階而上,走過一條彎曲的小路,一座在山石和樹木掩映下的四合院,便顯露出真容,木制匾額上“益壽堂”三字在陽光下分外清晰。
益壽堂始建于清光緒年間,原是慈禧太后游覽景福閣更衣、休息之地。1949年,這里成為中國共產黨“進京趕考”路上的重要一站。
在這座頤和園中的小院里曾發生過哪些故事?跟隨“統戰新語”實地探訪益壽堂,感受古建之美的同時,通過常設于內的古都春曉——中共中央“進京趕考之路”頤和園專題展覽,一同回望那段革命歲月吧。
第一展廳正中,擺放著一張晚清時期的柚木花卉紋五腿拼桌,它親歷北平和平解放,被稱為“和平之桌”。
1949年天津解放后,孤守北平的國民黨軍傅作義部25萬人已陷于絕境。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力爭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
經三次艱難談判,傅作義終于接受了解放軍提出的和平條件,并于1月22日簽訂《關于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當天,葉劍英率領北平市軍管會正式進駐頤和園。七日后,國共雙方在景福閣召開了聯合辦事機構的第一次會議,這張五腿拼桌便是聯合辦事機構成立會議使用的談判桌。
隨后在2月1日的協商中,從城防接管到舊軍改編,從維護安定到城市建設,接管北平的各項事宜被一項項地確定,同時確定聯合辦事機構名稱為“北平聯合辦事處”。
3月23日,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機關離開中國革命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西柏坡,向北平進發。臨行前,他曾意味深長地說,“進京‘趕考’去”、“希望考個好成績”。
早在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就發布“五一口號”,提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得到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和社會各界積極熱烈響應。
3月25日清晨,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同志從清華園車站換乘汽車到達頤和園,短暫休息,并于當晚在益壽堂宴請已先期到達北平的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和無黨派民主人士代表,這場晚宴,是一次見證民主共商國是的交心聚會。
第二展廳的入口兩側,分別擺放著一張圓形餐桌,上面擺放著餐具、面點,彷佛在等待珍貴的客人前來。
將時鐘撥回75年前的那個夜晚,毛澤東、周恩來、李維漢與民主人士代表李濟深、沈鈞儒、章伯鈞、黃炎培、郭沫若、譚平山、張奚若、柳亞子、李德全等20人齊聚益壽堂,共商國是,面對面交談讓民主人士真切感受共產黨人通過政治協商建立新中國的誠意。
關于這場晚宴,多位民主人士的日記或回憶錄中均有記載:
柳亞子在其《自傳·年譜·日記》中記載:“三月二十五日夜,毛主席派車來迓,赴頤和園飯局,共兩席……共二十人。飯罷,馮夫人(李德全)來,坐談至一時半,始乘車歸,抵寓已二時許矣。”
《黃炎培日記》則說:“三月二十五日夜,毛主席招餐郊外,被邀者二十多人,餐畢,談和戰問題。毛表示,和談是有利于大局的,但決不輕易渡江,亦決不停戰。談至夜一時半始歸。”
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斗爭戰勝敵人的重要法寶之一。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全國性勝利之際,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進行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偉大創造——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成立人民政協,為建設新中國廣泛凝聚了人心和力量。
漫步第三展廳,便可以了解政協成立的那段歷史。
1949年6月召開的新政協籌備會議上,毛澤東講話介紹了籌備會的任務。展廳一側的展板上記錄著部分民主人士參加籌備會的感想。“這次的新政協,相信一定可以獲致偉大的成功,而且將要成為中國新歷史的開始點,這是我們感到最愉快最興奮的。現在雖然是籌備階段,想到‘萬事起頭難’一句老話,只要基礎打好了,結果一定是美滿的。”中國農工民主黨代表彭澤民如是說。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值得一提的是,參加過益壽堂晚宴的客人全部參加了此次會議。
是次會議通過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采用公元,本年為1949年。右側展板上,兩張《人民日報》頭版照片位于顯眼位置,第一張右上角日期印著“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第二張則是“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八日”,這一小小變化,其背后是改天換地的時代變革。
作為曾經的皇家御苑,頤和園早已成為人民的公園。若你也來到頤和園,一定要到半山腰上的益壽堂走走看看,到中共中央“進京趕考之路”的重要一站,回望歷史,感悟今朝。
來源:統戰新語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