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火箭兵”這樣磨礪血性膽氣
寒冬時節,戰鼓擂動,火箭軍某部一場實兵對抗訓練火熱上演,導彈正在緩緩豎起,突然,導調組下達“關鍵號手減員”的特情,難度超出預想,一時間官兵被逼入絕境。
“黨員骨干跟我上!”接到指令后,某發射架長臨危不亂,迅速進行號位重組,發射班組短時間內完成數百個操作動作。不一會兒,導彈“鋒芒出鞘”,成功摧毀“目標地域”。
在訓練場上可以看到,任務中該部黨員骨干當先鋒打頭陣,帶領官兵一舉啃下“敵”衛星臨空、指揮所遭火力打擊、心戰攻擊等多塊“硬骨頭”,在近似實戰的條件下成功對“敵”實施多輪火力突擊,展現了“見第一就爭、見紅旗就扛”的戰斗精神。
該部領導介紹,結合第二批主題教育,他們堅持“軍魂為本、育人為要、服務打仗”的原則,將戰斗精神培育貫穿到練兵備戰的各方面全過程,通過任務淬煉、教育感召和文化滋養,進一步激發官兵練兵熱情,砥礪戰斗品質,著力提高政治工作服務備戰打仗的貢獻率。
“回望我軍輝煌戰史,面對強大敵人,革命先輩們無所畏懼、奮勇殺敵。如今我們執掌大國長劍,更應該拿出‘鋼多氣更多’的膽氣血性,爭取新時代更大的榮光。”訓練場上,火箭軍一級優秀政治教員、上尉李儷顏正利用訓練間隙,融入戰位開展隨機教育。她一邊與戰友們分享訓練心得、查擺短板弱項,一邊組織官兵圍繞“新時代,戰斗精神如何培育、怎樣發揚”展開討論。
據了解,該部為創新教育形式將教學組織模塊化、精細化,拓展教育場地、遴選優秀教員,推出好講稿、精品式、形式活的系列“微課”,用兵言兵語進行思想互動,把“書面語”變成“家常話”,以“大眾化”促“大眾學”,盤活教育的一池春水。一名宣傳科干事坦言:“創新教育形式,教育事半功倍。”
史料文物展廳內,數百件實物、數百幅照片記錄著這支部隊從無到有、日益強大的創業歷程。“這件導彈尾罩殘骸承載著部隊第一茬官兵白手起家流下的汗水、眾志成城取得的榮耀……”展廳內,解說員趙曉麗動情地講解著官兵攻堅克難赴大漠戈壁發射“爭氣彈”“榮譽彈”背后的故事。
聽完趙曉麗的講解,新畢業干部李樹堯深受觸動:“作為新時代高原火箭兵,更應該迎難而上,沒有什么困難不能戰勝。”
“外練筋骨皮,內練英雄氣。”該部堅持把打造戰斗文化作為培育戰斗精神的重要載體,創作具有“兵味”“戰味”的文化產品,開展“唱響戰斗歌曲、講好戰斗故事、觀看戰斗影片、寫下戰斗格言”等洋溢戰斗激情的文化活動,讓官兵在潛移默化中強化戰斗精神;廣泛開展向戰斗英模、身邊先進典型學習活動,用好網絡平臺和駐地紅色資源,鼓勵人人書寫強軍格言,讓官兵在思想碰撞中堅定價值追求;充分利用實兵演習、野外駐訓等重要時機,鍛造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品格。
前不久,一場導彈測試裝填訓練正在進行。時間緊、任務重、標準高,但官兵們堅守戰位,一絲不茍地進行每項操作。起吊導彈、翻轉彈體、精準裝填……隨著一連串精確無誤的操作,官兵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測試裝填任務。在場的一名指揮員說:“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黨員干部、導彈號手,不僅要有智慧的大腦,還要率先垂范鍛造一顆勇敢的心。”
一次,該部奉命轉至高原執行發射任務,零下30攝氏度的極寒天氣對于官兵來說無疑是不小的挑戰。談起這次經歷,有著26年軍齡的一級軍士長梁占江記憶猶新。他患有關節炎,膝蓋刺痛得一度無法上車。身邊戰友一再勸阻,梁占江都婉言謝絕,“任務大于一切,上了戰場怎能后退!”說著便卷起大衣往膝蓋上一裹,強忍疼痛繼續執行任務。在他的感召帶動下,戰友們斗志昂揚,出色完成發射任務。
“強軍目標在召喚,不畏艱險敢較量……”不久前的一天清晨,營區大道里,官兵高唱著自創的《勇毅前行歌》,士氣高漲、斗志昂揚,步伐整齊邁向訓練場。近日,該部再次組織比武考核,官兵鉚定戰位謀戰研戰,成功處置道路遭毀、通信癱瘓等一系列特情。
潘一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龔阿媛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