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陽市資陽區深入開展“農村建設一件事一次辦” 聚焦民生實事 讓村民早日住上放心房
小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卻擋不住益陽市資陽區張家塞鄉富民村村民祝軍的喜悅之情。
1月15日上午,在自家房子的建設工地前,他見到熟人就發煙,享受著鄰里朋友的祝福。搬砂石、扛鋼筋,他忙得不亦樂乎。
50歲的祝軍說,自己年輕時在廣東福建一帶打拼,積攢了一些家底,現在希望改善居住條件,回鄉建造兩層小洋房。整個報建手續流程走完,他只花了10多天時間。
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湖南省益陽市資陽區扎實開展調查研究,聚焦民生實事,推出操作性強、可行性高的扎實舉措,將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解決在一線。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資陽區走訪了解到,2023年,當地推出“農村建設一件事一次辦”審管同網升級版,通過鄉鎮試點先行,探索出保障農村建設安全、破解審批“環節多、流轉慢、耗時長”難題的新路徑,為系統提升農村建設規范性、安全性,強化基層政務“最后一公里”服務效能,進行了有益探索。
張家塞鄉黨委委員、統戰委員石凱介紹,全鄉有4.8萬多人,其中中青年大部分都在沿海或內陸大城市打工養家,外出人員多時超過全鄉總人口一半。這部分人群,近年來,開始陸續在老家建房。
“農村自建房涉及資格審查、規劃審查、用地審查、安全審查,且環環相扣。”資陽區政務服務中心政務服務股股長楊躍斌告訴記者,按照湖南省有關規定,建房首先得征求村組一級意見,之后進行公示和審查等前期準備工作,然后到鄉鎮有關部門辦理手續。因牽涉的部門多、事項雜,難免給群眾帶來“多頭跑”“多趟跑”的困擾。
富民村村支書鄒夢蘭是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也是村里建房的責任人。他向記者介紹,在外務工多年的村民返鄉建房是一件大事,按以往的做法,為慎重起見,幾乎每個部門都得現場查驗,一套流程下來,往往需要幾個月。而如今,一般10天左右搞定。
資陽區政務中心主任鄧江華稱,實踐中,以前村民不光申請難、準備資料難,更是容易因為資料繁雜“跑錯門”,耗時更長。有的村民等不及就未批先建,邊報邊建,這又給自建房埋下了安全隱患。
怎么保障農村建設高效又安全?在資陽區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基層調研中,這是村民普遍關心、集中反映的難題。
“從壓縮時限這一痛點著手,我們依托湖南省‘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搭建‘益陽市資陽區農村建設許可模塊’,推出建房、設施農用建設等4類‘農村建設一件事一次辦’情景套餐,優化環節、整合資源,讓群眾‘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鄧江華說。
以老百姓關心的農村建房為例,利用網絡平臺“一窗受理”后,原來相對分散的審批環節整合為“建房申請、踏勘測量、規劃例會、定樁放線、房屋驗收”5個階段。村民在手機上一鍵上傳申請資料,或到鄉鎮政務服務專窗只跑一次即可。各部門信息共享、并聯審批,原來3個多月的全流程辦理時限被壓縮到13個工作日左右。
楊躍斌表示,政府平臺系統里面會免費提供140套設計圖紙,給群眾作參考。各家各戶想建什么樣的房屋,根據每一個鄉鎮區塊,提供幾十套樣房。如此一來,既可以幫村民省下設計、出圖費用,經過若干年建設,每一個鄉鎮都會形成自己的村莊建設風貌。
盡管大部分村民可以依托手機、電腦網上辦理相關手續,但考慮到很多年紀大的建房村民對于電子產品和網絡仍有不熟悉的情況,各村都設有便民服務員。
經過專門培訓的服務員,負責專門申報流程,甚至可以接單代辦。
富民村25組村民熊立民改建的兩層樓房就是由便民服務員王陽代辦的。這位在外地經商的村民家里,兩層洋氣漂亮的小樓已經基本竣工。在緊閉的鐵柵欄里,幾名工人正在粉刷外墻。他們預計,春節前便可入住。
石凱稱,為強化和提升基層政務“最后一公里”服務效能,結合主題教育的推進,鄉鎮各部門加快履職。每周星期四下午,鄉政府會組織測量公司上門去測量,條件符合后,星期五下午再組織農、林、水、電、網、郵及執法大隊等行業部門的人員,統一乘車去居民現場查看,之后星期一上午召開例會,大多數情況下,一周內可以辦完。
除了幫代辦省心外,服務升級還能切實幫村民省錢。按照《資陽區進一步優化“農村建設一件事一次辦”工作實施方案》,實現全流程審批辦理“零費用”,切實為農村建設減負。資陽區政務服務中心楊躍斌透露,以前建房前后請專業測量公司勘測,村民大約要支付幾千元費用。如今,政府攬下這一責任,按照批量優惠的原則,將村民建房測量費用壓縮到1000多元,并由財政支付。
鄧江華表示,改革中雖然減少了前期審批的環節,但作為審批改革的配套措施,資陽區還同步完善了相關監管程序。
在事前監管方面,“鄉村工匠認證”體系被納入建設審批的必備清單。資陽區將農村有技術、有資質的工匠組織起來,經過專業考核后發放證件。不遵守施工規定的工匠一旦被發現,在考核中會被扣分甚至吊銷資質。
“現在我們都提高了認識,請工匠搞建設必須要有證書資質。”祝軍說,他家里請的就是有資質的工匠李學明。
目前,資陽區已有155名認證“鄉村工匠”。此外,村民也可以自主填報建設單位或工匠,前提是提供資質證明并在鄉鎮備案,審核合格后方可建設施工。同時,業主需要按照面積自行購買建筑工程意外險。1000元以內,保額為20萬元。祝軍表示,他為房屋和工人購買的保險,就達數千元。如此一來,不僅施工安心,對自己的財產也有保障。
在建設階段,各個鄉鎮綜合執法大隊會開展定期巡查。“在建農房每周至少巡查一次,保留監管影像、文字檔案并上傳系統。”石凱告訴記者,如今,自建房從破土、修建到落成,用地、規劃、建設、監管等部門可以完整掌握“一戶一檔”數據信息,全區6個鄉鎮、88個行政村的村民自建房正逐步完成信息動態收集,從而實現線上線下全方位監管。
建成之后,監管信息也能為建筑的水、電、氣、網、路、快遞“六通”提供基本依據。不合規的建設項目,將不能獲得這些基礎服務。
“2023年,資陽區通過升級‘農村建設一件事一次辦’服務,審管同網系統下,已辦理村民自建房事項135起,未出現一起違規違建現象,有力守護了村民住房安全。”楊躍斌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洪克非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