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氣在文字之間自然流淌
【從新年首期選刊看文學新氣象】
煙火氣在文字之間自然流淌
——2024年第1期《中篇小說選刊》讀后
作者:傅修海(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中篇小說選刊》是海峽出版發行集團主辦、國內專門選載優秀中篇小說的大型文學雙月刊,40多年來始終堅持以“精選全國優秀小說,薈萃文苑中篇精華”為辦刊宗旨,注重選文的權威性、探索性和經典性,旨在展示當代中篇小說的新作與力作。2024年第1期的《中篇小說選刊》,一共選了林那北的《漁家姑娘在海邊》、陳河的《香榭坊巡邏隊》、楊少衡的《此處有疑問》、久久的《蟫》、湯成難的《天幕騎兵團》、林森的《心海圖》、宥予的《塞里史龍洞》、陳崇正的《原住民俱樂部》等8篇作品,全方位掃描當下中篇小說的創作動態,其中既有小說家對生活洪流的迅捷感應、對人與世界共生情態的細微體察,也有他們對個體與時代關系場域變動的敏銳捕捉、對人類文明未來處境的深刻探索,立體呈現出編刊者在開創小說精神空間、提升小說詩性深度等方面的新思考。
中篇小說的獨特性,就在于這個文學類型在文本長度、生活濃度與思想深度上實現恰如其分的平衡。《中篇小說選刊》新年首刊恰切地體現中篇小說的“本分”與“本色”:一是在既定的篇幅中,對當下生活橫斷面的發現與聚焦,對情感世界歷史化與當下化相互激蕩的沉思,尤其關注到城鄉一體化在個體精神融合上激起的波瀾;二是對當代類型化小說創作藝術突圍動態的敏銳感知,對文學大眾化、時代化與區域化傾向的跨越。當下小說家似乎都在探索文類的互相融通,試圖以多元文學要素整合的方式,開拓自己的文學表達空間。
文化是積淀的歷史,有文化的小說是有古典韻味和書卷氣的。蟫是書蟲,多寄生于古籍。小說《蟫》借助書蟲的視角來貫通古典與現代,貫通古人與今人,寫法獨特而巧妙。從文化角度說,這是將專業知識大眾化普及化、將古典現代化的文學嘗試。小說把累積在書籍背后的人和事交織在一起,把故事講得有時空深度、有生命靈氣,同時也有生活的煙火氣。作品構建出“人蟲并雕”的雙線敘事、雙重語境,將古典與現代、輕盈與沉重、文化與世俗進行多元交叉,進而呈現出復調般的時空旋律。《蟫》是當代小說把民族文化自信心、歷史感與當代人的現實生活進行融合的有效嘗試,富有濃郁的“中國風格”。
《心海圖》是一篇具有濃烈家國情懷的小說。作品以人物出走、回歸、離去的經典模式展開故事敘述,寫出一個人的曲折人生。里面既有歷險也有傳奇,國家歷史與個體命運交織敘述,玄幻和奇妙融于一體。因為有地方歷史背景潛伏在內,又有豐富的前期文史資料支撐,小說給人的感覺相當飽滿厚實。不僅如此,今之視昔的敘述設置,歷史感和當代感彼此激蕩,故事感強,人物立體,可謂壯懷激烈。《心海圖》在現實主義創作的洪流上,吸納了豐富的古今中外小說敘事元素,在可讀性上達到了一定的水準,有力延展了人物命運在文學闡釋上的寬廣度。
文學在不斷創新中尋找新的可能性
當下有一些作家不甘于既有的條條框框,樂于在不同的文體之間、不同的創作類型之間、不同的媒介場景之間進行自然的切換,進行艱苦的探索,試圖為文學創作尋找新的發展空間。
《此處有疑問》集中了懸疑小說、偵探小說、心理小說等文學類型的優長。文體的豐富性、駁雜性、交織性,使得這篇作品別具風味。小說在多文體、多風格的纏繞中營造出新的風格,在同質化、固化的題材中生發出當代小說特殊的意味,這正是小說實驗性所在。不疑處有疑,在別人認為沒有問題的地方寫出了空間,在無可創造的地方生發出妙筆華章,這就是“文體破壁”。文體探索大于故事完整性和深度,對不同類型的小說進行融合與提升,這是《此處有疑問》的出彩之處。
《香榭坊巡邏隊》屬于題材交融,以海外華人生活題材為內容,別具一格。相較于國內生活,它著眼于海外華人;相較于普遍化的華文文學,它又著眼于異域生存的精神境遇;相較于現代孤獨,它又涉及永恒情愛誘惑。家族守望、人間溫情、現代孤獨,在《香榭坊巡邏隊》中共熔一爐。高科技、二次元想象的植入,也是小說亮點。《天慕騎兵團》兼有童話小說和荒誕小說的兩種筆墨,屬于筆法交叉的嘗試。可以看到,在新年首期刊里,編輯細心地發現當下中篇小說的特異文本元素、另類創新手法,有意關注到了文體求索。
陳崇正有意寫“新小說”,《原住民俱樂部》是他寫未來空間小說的嘗試。所謂“新”,就新在對未來詩學的想象與探索。對后數碼時代的生活與情感機制想象,構成小說基本主題。當然,這一切只是小說故事外殼,內在還是小說家對未來的有限想象。人物的情感糾葛、人格獨立的魅力,仍然維系著當下人的精神處境。
當然,文學的探索與創新,在突破之中難免面臨新的困境與問題,此中經驗和教訓值得總結。《塞里史龍洞》混用粵方言寫作和二次元題材,這就像是一把雙刃劍,生成了文本的創造性與駁雜性,也喪失了部分可讀性和文本的樸素性。與此同時,玄幻性寫作往往因過于依賴和強調經驗獨特性,造成“文本夾生”,不僅使得小說孤高難賞,也造成閱讀共情的艱難。事實上,方言也是語言,語言的宗旨仍是溝通。方言寫作的意義,無非在于呈現生活經驗個性,而不在于理解上的困難。如果說方言寫作并不能傳達生活經驗個性和在地風格,僅僅是通過方言本身的獨特性來營造寫作的密閉性,那無疑是歧路亡羊。畢竟小說的寫作,若沒有共性共情的考量,沒有與讀者共舞共鳴的預設,不過是沒有期待和念想的自我陶醉。就此而言,《塞里史龍洞》算得上小說過于自我化需加以警惕的樣本。
除了紙刊文本,《中篇小說選刊》新年首刊設置了“萬眾閱讀平臺”。這個數字閱讀平臺,立足大眾閱讀領域,深耕文學閱讀的細分市場,同步對接大眾閱讀需求,以期推動文學期刊數字出版與傳統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為讀者提供優質文學內容在線閱讀服務,共同參與構建風清氣朗的互聯網閱讀環境。
本期萬眾閱讀平臺同步以數碼線上形式,推出3篇中篇小說,分別是馬金蓮的《父親和他的第一個連手》、禹風的《深處》和姚鄂梅的《53度人生》。這三篇作品有著共同的主題——人性的探尋。《父親和他的第一個連手》講述一對情同兄弟的男子,對彼此內心情感隔閡的艱難超越;《深處》講述三個人為了克服內心困境,采取了“深潛”這一自我挑戰方式;《53度人生》講述了叔叔“楊不倒”在時常酩酊大醉的生活中品味人世間的冷暖。
統觀2024年第1期《中篇小說選刊》上的這些作品,一個突出印象就是,現實生活中的煙火氣,如鹽溶于水,在文字之間自然流淌。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0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