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城篇|鄉村振興中的“長城印跡”
長城,縱橫萬里,跨越千年。它們或包磚、或土筑、或石砌,一層層砌筑而成的長城像一本書,見證著歷史也在守望著歷史。如今,長城依然矗立,但早已換了人間,長城腳下正在繪就景色美、產業興、文化濃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掀起長城“旅游熱”
長城沿線風景各異,與雄渾古樸的長城構成一幅幅壯美畫卷。近年來,各地加速長城旅游資源開發,為鄉村經濟發展添動力。
位于寧夏銀川市賀蘭山腳下的鎮北堡西部影城,因《紅高粱》《大話西游》等電影在此取景而聞名海內外。創辦30年來,影城以兩座原貌保存的土城堡為核心,其中的“明城”是明代長城沿線的軍事要塞,開創了寧夏長城資源開發利用的先河。
如今,鎮北堡西部影城與周邊的旅游小鎮、度假村等構成旅游影視產業集群,今年以來接待游客超過百萬人次,影城所在的鎮北堡村也跟著沾了光。鎮北堡村黨總支書記李飛自豪地說:“我們村60%的勞動力從事與旅游影視產業相關的工作,村集體還投資建設了影視攝影棚、設施農業、民宿村等。今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過400萬元,民宿村預計可給20多戶村民每戶分紅4萬多元。”
“長城+生態”正在成為長城旅游發展新趨勢。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全長約13.8千米的趙長城隱伏斷續于陰山中段的大青山之中。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回民區依托大青山生態綠帶、趙長城遺址等,走出了一條以8.3公里村路為“主動脈”,沿線50多家農家樂參與其中的特色農文旅融合的發展之路。
“我從2007年開始利用自家的房子和杏林搞起了農家樂。從一開始的兩三張桌子,到現在的休閑山莊,每年都會有很多市民前來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尋訪長城遺跡。在古長城腳下吃上‘旅游飯’,讓我的收入翻了好幾倍。”回民區全紅山莊總經理張全紅說。
長城腳下“產業興”
長城多處于邊塞荒涼地帶,長城沿線地區大多產業底子薄、發展短板多。近年來,長城沿線各地發掘自身產業優勢,以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活力。
內蒙古包頭市固陽縣中部的色爾騰山北坡,以石砌為主的秦長城遺址坐落于此。固陽縣地處陰山北麓,農作物廣種薄收,而獨特的高原地貌和涼爽氣候卻十分適宜黃芪生長。
黃芪變“黃金”,給貧瘠的土地帶來生機與希望。今年,固陽縣的黃芪種植面積擴大至11萬余畝,年產量4.6萬噸左右,產值2億多元。固陽縣委書記姚俊杰說,黃芪是固陽縣引以為傲的一張農業名片。固陽縣將全力建設高端綠色有機黃芪加工基地,推動黃芪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建成黃芪產地專業市場。進一步引進片劑、膠囊、口服液等健康產品深加工企業,加速實現“一芪富農”。
長城沿線部分地區還“無中生有”地發展新產業。寧夏靈武市白土崗鄉因戰略位置重要,明代曾在此設有邊塞崗哨。站在白土崗烽火墩旁向外望去,成片的牛棚很是壯觀。2018年以來,白土崗鄉結合自身資源優勢發展奶牛產業,目前,全鄉奶牛存欄量超過19萬頭。產業發展還為白土崗鄉壯大村集體經濟提供“抓手”,今年,白土崗鄉通過飼草種植和土地流轉盤活閑置、撂荒等土地9000多畝,部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為轄區養殖企業供應各類飼草,多方努力下,全鄉9個村的村集體純收入均超過100萬元。
“白土崗鄉多山地和草原,村集體經濟底子薄,今年盤活的9000多畝土地則成為村集體穩定增收的‘鐵飯碗’。最近,全鄉9個村聯合起來回購了鄉里的旅游景區,爭取早日端上鄉村旅游‘金飯碗’。”靈武市委副書記、白土崗鄉黨委書記劉磊說。
講好“長城故事”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為利用好長城這一重要的文化資源,長城沿線多地開辦長城博物館,諸多長城愛好者也積極參與,合力講好“長城故事”,形成濃厚的長城文化氛圍,加速將長城打造成為當地的“文化名片”。
寧夏鹽池縣境內有隋明長城4道全長259公里。近年來,鹽池縣重修了長城關,建于長城關里的寧夏長城博物館,則將長城實體與歷史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在一些人眼里,長城或許是不起眼的土堆,而博物館結合各類文物,系統講述長城的‘前世今生’,展現長城這一綜合防御體系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鹽池縣文物管理所所長王生巖說。
長城愛好者也是傳播“長城故事”的重要力量。53歲的陳靜和丈夫高萬東在鹽池縣的長城腳下長大,15年來,他們夫妻倆“地毯式”走訪了鹽池縣境內的長城、古城堡等,累計拍攝照片10余萬張,還創立了鹽池長城民俗博物館。
兩年前,高萬東在抖音上注冊賬號,用短視頻展現長城之美。他說:“與妻子外出拍攝長城時我主要負責開車、做記錄,隨著對長城了解日益深入,我深刻認識到長城的偉大,也樂于和大家分享長城美景、長城知識,讓更多人感受長城魅力。”(記者許晉豫、彭源、賀書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