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社群生活圈滿足青年的“即時需求”
據新華網報道,近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結合前期試點經驗,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力爭到2025年讓有條件的城市都行動起來,努力把居民的“需求清單”轉化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滿意清單”。
什么是“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按照央視新聞在報道中的定義,這需要城市居民50%以上的日常消費支出,都集中在社區周邊1公里范圍內,也就是步行15分鐘的距離。這個“一刻鐘”生活范圍,包括青年消費者的日常餐飲、就醫、運動等多方面需求。青年消費者對于這些需求既是“即時”的,也可謂真正的剛需。
精準發掘和解決青年消費者身邊的“即時需求”,可謂服務業發展的下一個突破口,這也與青年社群生活圈息息相關。
首先,“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范圍內的客群與需求關系較為穩定。在這個范圍之內,青年消費者的需求主要集中表現為日常餐飲需求、就醫需求、運動需求,等等。它們每天都會產生,需求變動風險較低。而且又依托消費者固定的居住地點,故而客群非常穩定,有效降低了相關服務業的經營風險,并對服務業的更新與迭代需求也較低,后續投資要求也并不高。
其次,在青年社群生活圈里,這些需求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它具體表現為:其一,是商品和服務需求的互補性。比如,老年人的保健、娛樂需求和年輕人的健身、交流需求形成互補。其二,是時間和空間需求的互補性。凌晨時段和白天工作時間是老年人的消費時段,而到了早高峰和夜晚,則是年輕人的消費時段,由此產生的“夜經濟”與“日經濟”,形成了有機的互補。居民多樣化需求間的互補性,促使這些需求可以將相應的服務業態連點成面,各自客戶群體既統一又有差異,形成一個穩定聯動的生態圈。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穩定需求的基礎上,更有利于衍生需求的產生。比如,在社群圈子里,年輕人的餐飲需求會衍生出一系列餐后娛樂的業態。在穩定需求的基礎上打造衍生需求有助于鞏固客戶群體,形成更合理的經營邏輯,打造更持久的經營模式。
而且,這些看似很小的需求恰好對接了小微經營個體,進而讓微型經濟集聚成為穩定而協同的區域業態。年輕居民的“即時需求”對應的業態,往往投資門檻較低,經營方式較為靈活。一個小店鋪、一個小攤子,就是一家早餐店、一處農貿店。再加上這些產品往往流動性大,原材料投入低,客流穩定,有助于個體經營的發展,在滿足周邊居民需求的同時,為年輕人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經營靈活的個體戶也更容易形成集聚效應,比如,做好多個小吃攤,就可以嘗試打造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小吃街,為當地居民帶來更多經濟效益,提升生活品質。
服務業不僅僅需要滿足人們的享受型需求,年輕人身邊的即時性、剛性生活需求同樣蘊含著巨大的市場空間。享受型需求對應的優勢客單價高,服務周期長,衍生消費環節多,而這一類生活需求最大的優勢,就是需求與客群穩定,資金回收期短,需求點瑣碎卻有助于整合。
隨著新型城鎮化工作的不斷推進,青年社區生活圈將會成為生活需求的重要集聚點,依托社區不斷挖掘居民“即時需求”,探索服務業態的豐富與深化,將會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總體來看,構建青年周邊社群的“生活圈”,在商業上也大有可為。滿足年輕人的“即時需求”是服務業的下一個突破口,可以在此基礎上衍生出更豐富的服務場景。未來服務業還應在這些“小需求”上下“大功夫”。
?。ㄗ髡呦嫡憬髮W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