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部: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營業性演出場次34.2萬場
中新網12月14日電 國新辦14日就加快建設文化強國、推動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舉行新聞發布會,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盧映川在會上介紹,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營業性演出場次34.2萬場、票房收入315.4億元、觀演人數1.11億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長121.0%、84.2%、188.5%。
盧映川介紹,文化和旅游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采取了系列針對性、實效性舉措,做了大量打基礎、立長遠的工作,推動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一是堅持文化鑄魂、文化賦能,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大舞臺藝術和美術創作引導支持力度,實施新時代系列藝術創作工程,組織開展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美術精品展出等活動。今年前11個月,文旅部主辦27項展演展示活動,線下觀眾90萬人次,線上觀看量超過18億次。一批彰顯中華審美風范、富有鮮明時代氣息的舞臺藝術作品,如舞劇《詠春》《騎兵》、越劇《新龍門客棧》、民族歌劇《黨的女兒》等受到普遍歡迎和好評。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質增效,構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發展數字公共文化服務,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舉辦“村晚”、廣場舞展演等群眾文化活動。2023年全國“村晚”示范展示活動共舉辦2萬余場,參與人次約1.3億。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推出系列消費促進活動,開展演出票務、劇本娛樂等專項整治,文化產業實現較快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營業性演出場次34.2萬場、票房收入315.4億元、觀演人數1.11億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長121.0%、84.2%、188.5%。
二是堅持守正創新、自信自強,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加強文物、古籍保護利用,推進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創新展陳展覽、開發文創產品,更好滿足群眾需求。“博物館、美術館熱”成為現象和社會風尚。做好非遺系統性保護,推進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公布10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組織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宣傳展示,舉辦“茶和天下 共享非遺”等活動。積極推進北京中軸線和春節申遺,推動“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世界遺產數量增至57項。
三是堅持旅游為民、旅游帶動,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國辦印發《關于釋放旅游消費潛力 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文旅部推出系列政策舉措。豐富優質旅游產品供給,發展大眾旅游、智慧旅游、綠色旅游、文明旅游,建設中國特品級旅游資源名錄,試點培育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舉辦“文明旅游 你我同行”宣傳活動。實施鄉村旅游精品工程,8個鄉村入選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成為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典型案例。推進旅游公共服務,加強旅游風景道、旅游公廁等建設管理,改善道路交通、停車、通信、導覽等服務設施,推出更多惠民便民舉措。開展中國旅游日、“旅游中國·美好生活”國內旅游宣傳推廣等活動,舉辦中國國際旅游交易會等展會。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壯大非遺旅游、研學旅游、城市漫步、旅游演藝等融合業態,建設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
四是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踐行全球文明倡議,高水平舉辦中國—中亞峰會、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重要國事活動文藝演出,開展中西文化和旅游年活動。舉辦首屆良渚論壇、藝匯絲路—中阿知名藝術家采風作品展、紀念費城交響樂團訪華50周年演出。成立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舉辦世界旅游聯盟·湘湖對話,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實施“文化絲路”計劃,舉辦“歡樂春節”“茶和天下·雅集”等活動,推動中華文化、中國旅游更好走向世界。恢復全國旅行社及在線旅游企業經營中國公民赴138個國家出境團隊旅游業務,開展“你好!中國”國家旅游形象推廣,推動入出境旅游恢復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