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形成136項制度創新成果 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亮出成績單
光明日報上海12月10日電(記者孟歆迪)12月8日至9日,“貫徹落實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精神 高水平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工作推進會”在上海青浦召開。記者從會上了解到,示范區經過四年建設,累計形成136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38項已面向全國復制推廣;持續推進145個亮點項目建設,“一廳三片”重點區域已啟動實質性開發;示范區開發者聯盟已集聚64家高能級主體,為示范區建設賦能。
經過四年持續推進,示范區建設的“四梁八柱”初步形成:實行規劃“一張圖”,推動省際毗鄰區域煥發生機活力;形成環保“一把尺”,推動生態系統分域難治局面得以轉變;推進市場“一體化”,推動要素跨區域流動更加暢通;開展政務“一網辦”,推動企業群眾異地辦事更加高效便捷;組建項目“一個庫”,推動項目建設釋放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推進民生“一卡通”,推動民生服務事項實現跨域無感,示范區制度創新度、項目顯示度和民生感受度不斷提升,具備了功能躍升的堅實基礎,展現出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嶄新面貌。
今年2月以來,示范區總規獲國務院批復,先行啟動區總規獲兩省一市政府批復,水利、燃氣等8個專項規劃印發實施,40個控制性詳細規劃完成聯審共批,滬蘇浙兩省一市共編、共研、共推、共議的統一編制、聯合報批、共同實施的規劃管理體制已經建立,“1+1+N+X”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基本確立,實現“一張藍圖管全域”。同時,聚焦規劃目標落地實施,建立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年度體檢制度、水鄉客廳總規劃師制度等,破解規劃實施中“變形走樣”等問題,確保“一張藍圖干到底”。出臺實施先行啟動區規劃建設導則,實現“一套標準管品質”。
從2019年到2022年,示范區地表水優Ⅲ類斷面比例從75%上升到96.2%,AQI優良率從78.4%上升到83.3%,“一河三湖”重點跨界水體水環境質量已提前達到或優于2025年目標,元蕩水域監測發現錐囊藻屬和小黃絲藻等典型的清水指示物種。
上海“一網通辦”、江蘇“不見面審批”、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經驗在示范區系統集成,打通了兩區一縣政務服務接件平臺,實現跨省通辦事項的“去清單化”兜底辦理。
公共服務項目普惠度持續提高。以社保卡為載體的“一卡通”已覆蓋283萬居民,實現交通出行、旅游觀光、文化體驗“同城待遇”。在實現跨省異地就醫門急診、住院費用、異地門診慢特病直接結算的基礎上,今年建立示范區定點藥店異地購藥直接結算機制,85家醫保定點醫療機構、872家定點零售藥店實現跨省異地醫保直接結算,惠及246萬參保人員。
2019年至2022年,示范區兩區一縣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9.1%;上市公司數量從44家增至7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1560家增至2924家。全國首部跨行政區國土空間規劃獲得國務院批復,水鄉客廳標志性工程方廳水院開工建設,跨省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正式揭牌,示范區三年行動計劃印發實施,示范區高質量發展條例立法有序推進。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11日 0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