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影院推行“分區售票” 對觀影市場有何影響?
近一段時間,電影院分區售票模式引起了觀眾和網友的熱議。電影院“分區售票”,是根據影廳內座位和觀影效果的差異,在不同區域制定不同的價格。對此,先來聽聽觀眾們怎么說↓
多種因素影響影院分區售票價格
記者在調查過程中了解到,電影院分區售票的現象其實并不新鮮。早在2019年底,國內一些一、二線城市的影院就已經開始實行分區售票。目前電影院以什么依據來制定分區售票的價格?
目前,“分區售票”的票價主要是由影院根據影片本身的票房號召力、是否為“黃金場次”、是否在特效廳放映等多方面因素,有針對性地設置。以河南鄭州某影院的某一場電影為例,特選區票價56.9元,貴賓區為61.9元,差價為5元。還有影院在劃分座位時十分精細,北京某影院將座位細分成了“特惠區”“普通區”“優選區”“會員專享區”四個區域,某一場電影位置在第一排“特惠區”票價為74.9元,而最佳觀影位置的優選區和會員專享區票價為89.9元,差價為15元。在北京的另外一家影院,還根據當地文化扶持政策設置了“文惠區”,價格僅為18.6元。和其它區域35.5元的票價,相差了16.9元。此外,由于電影市場存在所謂的淡季與旺季之分,一些影城也會根據淡旺季進行調整。
某電影院線鄭州中南區域總經理 馬琳:在淡季沒有實行分區票價,原因是淡季上座率沒有那么高。我們會在春節檔進行一些票價的區分,給予先買票的觀眾有一些優先的選擇權。
有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全國11722家影院中已有2068家推行“分區售票”,占比為17.64%。而在部分一線城市比如上海,327家影院中有超過80家實行這一規定,占比更是高達24.46%。
市場行為應注意對消費心理的影響
從數據上可以看出,目前“分區售票”雖然不是市場的主流,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分區售票是否合理合規?
法律專家表示,影院“分區售票”的本質是商業經營技巧問題,是盤活閑置票房資源、拉動電影消費的手段。影院分區定價并不構成對消費者權益的侵犯,影院有自主定價權,分區售票屬于市場行為。
律師 梁宇宙:分區售票屬于影院的自主經營權范疇,不具有違法性,不同的觀影區其觀賞效果是不一樣的,這反映了不同的觀影區本身就具有不同的商業價值,只要商家可以保證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利、沒有惡意限制消費者的自由選購,分區售票屬于合法的商業經營行為。
電影業內專家表示,由于在分區售票出現之前,電影院已經有通過基于硬件設施的空間細分,如設置VIP影廳、imax影廳、中國巨幕影廳等不同類型的影廳,以及在影廳中設立按摩椅等設施的方式,對不同影廳進行不同定價的舉措。因此,在同一影廳內再進行分區售票的時候,影院應該更加注意其對社會消費心理等方面的影響。
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副所長 研究員 孫承健:如果細分是在同一空間中展開,那么影院經營者勢必會對高票價區予以更多關注,由此也在潛移默化之中,設置了觀影的門檻。對于當下正在復蘇和恢復的電影產業而言并不有利。
分區售票應規范透明 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在調查過程中,也有觀眾擔心,一些影院會不會利用“分區售票”造成變相漲價?或者會不會出現在低價區的電影票尚未售賣的情況下,通過技術手段事先鎖定低價票,迫使消費者只能選擇高價票,從而侵犯消費者權益的情況?
專家建議,影院在定價上要更加透明,讓觀眾充分了解規則。日常觀影管理要更加規范,確保不同區域的觀眾“對號入座”。同時,影院應在多方面優化服務措施、提升觀影體驗。
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副所長 研究員 孫承健:影院的觀影質感是家庭影院不可比擬的。影院自身的服務設施,視聽效果等等要不斷地去強化。
此外,專家還建議,主管部門應出臺標準規范,加強行業監管。應充分聽取消費者和影院經營者意見,深入影院開展調研,根據影廳的大小、設備的不同,對觀影的“黃金區域”劃分制定標準。同時,對“分區售票”的定價進行監管,特別是要嚴肅懲處通過后臺鎖票倒逼觀眾購買高價票的行為,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律師 殷益峰:影院鎖定低價的票,讓消費者被迫選擇高價票,這種行為侵犯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當中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還有公平交易權。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首先有權依法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要求影院改正這種行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