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戲唱新事 鄉村沐新風——貴州天柱為百年侗戲搭建“新舞臺”
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 陳冠合
“呀—哈—哈—哈,想甘溪當年,房屋古舊,道路泥濘,門可羅雀;呔—呀—呀—呀,現如今,甘溪脫胎換骨,游客如織。”初冬時節,一臺新編侗戲于11月20日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縣甘溪侗寨開演了。濃郁的鄉音,身邊的故事,演員們剛一亮相,就贏得了臺下鄉親和游客的陣陣掌聲。
臺下,天柱縣石洞鎮漢寨侗戲團團長劉光焯高興地對記者說:“侗戲要吸引觀眾離不開老戲新唱啊!”
侗戲是一種融合侗族民歌和漢族戲曲的獨特藝術形式,天柱侗戲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2019年6月,入選貴州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算起來,我們漢寨侗戲從清朝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嘍。”劉光焯說,“老藝人傳下來的就有《五虎平西》《寒江關》《牛頭山》《霸王別姬》等20本大戲,過去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一唱就是好幾天,可熱鬧呢!可是隨著娛樂方式變得多樣化,寨子侗戲演出越來越少,我心里急啊。”劉光焯回憶起過往,難掩焦慮。
“但這兩年鄉村逐漸發展,老侗戲也趕上好光景。鄉村旅游需要民族文化加把火,我們劇團又成了各村各寨爭搶的香餑餑。”
劉光焯說,老戲新唱首先是內容新了。從《安全出行》《增效“家園”》到《婚事新辦》《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唱鄉村新風,唱和美新韻,都頗受觀眾歡迎。再有就是伴奏、行頭、舞美都更新升級了,老戲唱出了新感覺。
智能手機在群眾中的普及也讓侗戲有了“新舞臺”。
“以前侗戲班排練、演出都得帶上十來本厚厚的手抄劇本和臉譜。”天柱縣渡馬鎮楊柳侗戲團團長周宗治說,“現在演出前,戲班演員只需在網上一搜,生旦凈丑等角兒的臉譜、動作、唱腔等應有盡有,帶著手機上哪兒演出都方便。”
“這是我們龍盤村臘樹腳戲班唱的《三打白骨精》呀!”“《炮打兩狼關》確實好看嘞!”在演出間歇,演員們用手機拍攝的排練、化裝、劇目、精彩情節等內容,吸引眾多戲迷留言。
“原汁原味,勾起了兒時的美好記憶。”一位在廣東打工的村民在周宗治發布的《穆柯寨招親》作品下面留言,為侗戲演員瞿小美的精彩演出點贊,“等我明年回家工作,一定到現場聽個夠。”
拿起手機,戲班來到田間地頭直播,幫助種養殖戶推介柚子、蜂蜜等本地農特產品。
在渡馬鎮龍盤村柚子基地里,身著旦角戲服的演員擺好架勢,手捧一個柚子作為“道具”,面對手機屏幕開嗓。劉光焯說:“去年我們開展義務直播帶貨,4000多個柚子幾天工夫就被搶購一空。”
“用侗戲唱出倡導文明新風的新觀點、新做法、新經驗,特別有感染力。”漢寨村駐村第一書記王玉波認為,侗戲對白通俗精練、唱腔細膩婉轉,把節儉、節約等觀念唱到了群眾心坎里。
“看到我們的戲在網上點擊量那么高,唱戲也更有勁兒嘍。”周宗治說,以前戲班一年外出演出僅有20多場,如今四鄉八寨的紅白喜事都邀他們去演出,省內其他地市、湖南省部分地區也請他們去捧場。戲班每年下鄉演出100多場,年收入40多萬元。
古戲唱新事,鄉村沐新風。今年,天柱縣制定《2023年“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方案》《和美城鄉“四大行動”文藝宣傳活動方案》,鼓勵侗戲班充分利用“注溪社節”“四十八寨歌節”等活動,創作形式多樣的文藝作品,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已累計開展送戲下鄉文藝巡演100余場。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21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