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供給安全 服務保障大局(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黑龍江、陜西、新疆聚焦統籌發展和安全
確保供給安全 服務保障大局(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本報記者
初冬時節,天氣漸冷,但各地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奮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場面火熱。在黑龍江,大型農用機械開展深松耙地和秸稈覆蓋等保護性耕作,為黑土地蓋上一層保養分、增地力的過冬“棉被”;在陜西,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深入推進,漢江出陜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在新疆,疆煤外運規模穩步提升,越來越多的煤炭轉化為電能服務各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來說,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性問題。必須加強戰略謀劃,及早作出調整,確保供給安全。”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黑龍江、陜西、新疆三省份立足自身實際,積極主動確保糧食、能源資源、生態產品等供給安全,全力推進高質量發展。
要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要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位”。
勇擔糧食安全責任,三省份努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黑土地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近年來,黑龍江把護黑土、建良田作為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重要舉措,優先把黑土地建成高標準農田,切實把黑土地保護好。
在北大荒集團友誼農場有限公司第四管理區的大田里,特制的條耕機在1.3米寬的大壟上旋耕出一條50厘米寬的黑土條帶,將秸稈推移到兩邊覆蓋大壟。
“這樣既保留住了秸稈腐化的養分,又起到涵養水分的作用,明年就可以在旋耕好的黑土條帶上免耕播種。”友誼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發展部部長唐曹甲子介紹,這是公司聯手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探索開展的耕作模式實驗。
近年來,北大荒集團持續與農業科研機構合作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項目,建設了2萬畝示范區,開展立體監測、小流域黑土地系統保護等25項技術研究。土壤質量的改善,助力北大荒集團糧食產能從2017年的418.8億斤提高到2022年的451.3億斤。
黑龍江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侵蝕溝治理、農田防護林建設一體化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共完成秸稈還田面積1.25億畝、保護性耕作面積3381萬畝,在26個縣落實千畝農田精準規范減損施藥技術示范50個,建設施肥新技術、肥料新產品、施肥新機具省級示范區11個,建設航化作業展示區、黑土地有機轉化區等461萬畝以上。
在新疆瑪納斯縣包家店鎮黑梁灣村,拖拉機全部配備衛星導航無人駕駛系統以及新式精量播種機、智能打藥機等新型設備。只需操作手機上的應用程序,3秒內就能遙控啟動電動閥門,水肥迅速順著滴灌帶流入玉米根部。“今年種了450畝制種玉米,地里的活一個人就能管過來,產量還比以前高不少。”村民張全新說。
在陜西,各地努力攥牢中國種,從源頭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國家級制種大縣,陜西華陰市的小麥良種已推廣全國。品種優中選優,農技服務種植全流程,社會化服務送到地頭,訂單收購保障農戶收益……一粒小麥良種,在這里經歷選、種、管、收全過程全方位呵護。
在陜西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科研人員培育的新品種已達1100多個。今年出臺的《陜西省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提出,鞏固發展良種繁育面積,提高種子綜合生產能力,預計到2025年底建成小麥、玉米、油菜、番茄四大作物良種繁育基地49萬畝以上。
要把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做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要把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做好”。
堅守底線思維,三省份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和產業優勢,積極為端牢能源“飯碗”、強化能源安全保障作出新貢獻。
端牢能源“飯碗”,需守住民生用能底線。
日前,新疆塔里木盆地傳來喜訊:我國首口萬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鉆井深度已超過8000米,正在向更深地層挺進。截至10月30日,塔里木油田今年完成油氣產量當量2774萬噸,同比增長38萬噸。作為我國西氣東輸的主力氣源地和南疆首要氣源地,塔里木油田為南疆地區和15個省份提供生活用氣保障,力保“無一時短供,無一日斷供”。
新疆不僅油氣資源豐富,煤炭資源儲量、風能和太陽能資源蘊藏量也居全國前列。自2010年啟動疆電外送以來,截至今年8月底,新疆累計外送電量超過7000億千瓦時,覆蓋20個省份。
端牢能源“飯碗”,需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
作為煤炭生產供應大省,陜西的煤礦智能化建設水平居全國前列。人工智能、工業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與煤炭開發利用深度融合,讓煤炭行業從“會采煤”向“慧采煤”轉變。
在位于陜西榆林市地下330米的陜煤曹家灘礦業公司采煤工作面,10米超大采高智能綜采工作面滾刀飛轉,“烏金”如流。這一項目的投用,創造了一次采全高10米、裝機功率2.2萬千瓦、單面產能突破2000萬噸等多個世界紀錄。“從設計到制造,從芯片到螺絲釘,都是中國造。”公司總工程師王銳說。
只需在智能監控中心平臺上輕點鼠標,就能操縱龐大的“地下長龍”;井下智能巡檢機器人來回穿梭,360度實時監控;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平臺實現對礦山環境立體監測……采煤不見煤,挖煤不用人,智能化場景已融入煤炭生產的各個環節。截至今年上半年,陜西已建成117個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和75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
端牢能源“飯碗”,需促進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
澄澈藍天一望無際,朵朵白云點綴其間。眼前一排排整齊的光伏板,標志著大慶油田新能源業務并入主業,發展全面提速。
2022年7月,大慶油田星火水面光伏示范工程并網發電。項目建設用地40萬平方米、裝機規模18.73兆瓦,年均發電2750萬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2.2萬噸。折合成同等發電量的火力發電,每年可節約標準煤8400噸,減少煙塵排放量約84噸、二氧化硫約134噸、氮氧化物約63.9噸。
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業態,大慶油田著力構建綠色產業結構和低碳能源供應體系。“十四五”期間,大慶油田將建成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示范基地,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200萬千瓦以上,清潔能源替代率達到20%以上。
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三省份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扎實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全力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守住基準線,打好組合拳。
陜西堅持把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作為謀劃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持續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積極健全秦嶺常態化長效化保護體制機制,多措并舉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走進延安市安塞區南溝村,依靠“溝道打壩、梁峁整地、山坡綠化”治理水土流失,南溝村完成了“禿峁峁變綠海,溝道道賽江南”的蝶變。這是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治理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陜西年均入黃泥沙量由8.3億噸減少到2.68億噸,黃土高原成為全國增綠幅度最大的區域。
在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網格化監管平臺上,“衛星眼”全天候守護著秦嶺。“即使是垃圾堆放這樣的變化也能準確捕捉。”監管平臺運行維護中心監測組組長成曉英介紹,多種高科技手段的應用,讓秦嶺保護實現了“天上看,網上查,地上管”。
實施系統治理,推進生態修復。
新疆因地因時制宜推進塔里木河重要源流區(阿克蘇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其中,阿克蘇地區艾西曼區域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已完成修復、治理總面積約20萬畝。
在柯柯牙路慢跑或散步,是阿克蘇市民賽買提·加帕爾近年來養成的習慣。“無數次想象過綠樹成蔭的柯柯牙,如今成了現實。”作為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的建設者之一,賽買提深知眼前這藍天綠樹來之不易。
歷經30余年的持續建設,阿克蘇地區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北邊緣筑起了一道長57公里、寬46公里的生態安全屏障。如今,柯柯牙生態工程區累計造林120余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86年的8%提高到2020年的73%。
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
樹立增綠就是增優勢、護林就是護財富的理念,黑龍江省積極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讓“綠寶盆”更多變為“聚寶盆”。
利用森林周邊設施農業和閑置資源,龍江森工集團重點打造高端森林果蔬產業,目前已建成標準化森林果蔬大棚1040棟,建設“寒地龍果”示范基地1.5萬畝,建設森林果樹園4.12萬畝。
今年,龍江森工集團將培育苗木基地作為發力點。迄今,全林區標準化苗圃保有量已有100處,經營總面積達2.06萬畝,育苗規模突破2億株。
“最忙的時候,每天從早上5點干到下午5點。”龍江森工集團方正林業局有限公司陳家亮子銀杏種植示范基地負責人韓守亮介紹,去年建立的500畝銀杏產業種植示范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如今發展勁頭更足了!”
(本報記者崔佳、李亞楠、原韜雄、劉夢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