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鄉村建設讓牧區小鎮科技范兒十足
很難想象,100畝玉米和150多頭牛羊,僅靠兩位60歲的老人就可以照看過來,而且不用費多大力氣。
今年60歲的吉亞,是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鎮昂素嘎查(嘎查為蒙古語,即漢語“行政村”)的牧民,他和老伴經營著牧場,原本需要四五個勞動力干的活兒,如今被“智慧養殖”系統所取代,僅僅需要一個人加一部手機就可以輕松操作,并且收入是“手工模式”的好幾倍,這得益于當地的數字鄉村建設。
為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倡導動員社會力量支持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示范項目建設,2022年5月,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啟動數字鄉村聚力行動示范村建設公益項目,使用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信息化發展專項基金2000萬元資助建設10個數字鄉村示范村,項目資金由螞蟻、騰訊等企業定向捐贈。昂素嘎查就是數字鄉村示范村之一,經過一年的建設,頗具成效。
11月9日,在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數字減貧與公益慈善論壇上,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偉,作為數字鄉村示范村項目代表,以《數“聯”鄉村 智“惠”昂素》為題,分享了昂素嘎查打造數字鄉村的故事。
近年來,他作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最直接的參與者和行動者,見證了當地從傳統鄉村轉向數字鄉村的發展進程。
要致富,先通網
昂素鎮土地總面積1.21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萬人,戶均草牧場面積可達1700多畝,地廣人稀是最典型的特征。
都說要致富,先修路,昂素鎮的做法是要致富,先通網。孟克巴雅爾是昂素鎮昂素嘎查牧民,家中幾代人都以放牧為生。一次偶然的機會,孟克巴雅爾遇到了幾名外地游客,并招呼他們在家中用餐。游客離開后給他介紹了一批批游客,看到商機的他在當地辦起了草原牧家樂接待點。
游客多了,雖然掙了一些錢,但讓孟克巴雅爾苦惱的事情接踵而來。由于家里只有他和妻子兩人,招待游客忙起來連喂牲口的時間都沒有。草原上手機信號不穩定,牧家樂里也沒有無線網,這大大影響了游客的體驗。
不久后,當地實施了“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通過配置無線Wi-Fi設備,解決了網絡和信號問題。孟克巴雅爾皺著的眉頭終于舒展開來。
王偉介紹,近年來,昂素鎮全力加大農村牧區基礎通信設施建設力度,積極爭取5G基站建設,整村推進光纖寬帶入戶項目,并在此基礎上實施了智慧農牧業、智能道路監控、數字鄉村公共服務平臺等惠民服務工程建設,實現城鎮核心區域Wi-Fi和行政村光纖寬帶家庭普及率100%。
走進昂素鎮,隨處可見矗立在鄉間小道的一個個“千里眼”;走進農牧民家里,可以看到連接農牧民的一條條千兆光纖;來到牧區旅游景點,也可以體驗覆蓋廣泛的優質網絡……
“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在我鎮逐漸普及,讓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家庭發生‘蛻變’,成功助力我們‘肉羊強鎮’變身新時代‘網絡小鎮’。”王偉說。
因地制宜開發“智慧養殖”系統
網絡的問題解決后,擺在昂素鎮昂素嘎查數字鄉村發展面前的另一大障礙就是信息技術短缺。
過去,農牧戶出行,遇到網圍欄門需要下車手動打開,待車輛通過后再手動關閉,“這樣很費時間,而且牛羊容易跟著一起跑出圍欄”。
同時,在冬天給牛羊喂水,很多時候水還沒有被牛羊喝到,就已經在水槽里結成了冰,牛羊的喂養也遇到困難。
王偉說,在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給予了200萬元補貼資金后,昂素鎮發動當地的能工巧匠和網絡人才,研發出了一套集預警報警、生產管理、專家在線診斷、智能控制等功能于一體的“智慧養殖”系統,而且獲得了發明專利。
孟克巴雅爾是最早一批用上“智慧養殖”系統的農牧民。他安裝了太陽能供電的牛羊自動飲水系統和全自動智能感應網圍欄,自動飲水系統只要有牛羊靠近就會自動續滿水,牛羊離開后自動停止出水;智能網圍欄能智能感應車輛自動開啟,防止牛羊隨意出入。由于信息技術短缺導致的車輛出入和牛羊飲水問題逐漸得到解決。
吉亞和老伴也是“智慧養殖”系統的受益者,作為鄂托克前旗昂素鎮現代化養殖示范戶,他們通過一部手機就可以完成牛羊草料喂養、給水、噴淋消毒、棚圈通風加濕和糞便智能清理等遠程操作。
“之前每天都要來牧場,現在幾天或者十幾天來一次。”吉亞說,安裝在牧場里的高清攝像頭實時監控著幾百只牛羊的一舉一動,在手機里就可以遠程查看并操控牧場設備,完成畜群養殖、圈舍情況遠程監控和棚圈環境的自動調節。
吉亞也為家里的草場接入了“草原電子眼”系統,系統依托在草原高處安裝的三個太陽能供電的高清攝像頭進行拍攝,通過網橋將視頻傳回家中的設備儲存并轉送到手機上,在專門的手機APP上就能實時查看牛羊的情況。該系統還能通過手機調整鏡頭方向、遠近,從各個角度查看五公里以內草場上的牛羊,同時還能動態監測草原植被覆蓋度、牧草長勢和生產力變化情況,以及防范森林火災的發生。
王偉說,自從得到項目支持,牧場數字化設備升級的步伐明顯加快了。通過數字技術在農牧業中的廣泛應用,農牧民能夠精確獲取植被長勢、牲畜活動、圈舍環境等情況,從而根據實時數據進行精準決策和行動,大幅度提升生產效率,讓越來越多的老百姓看到和嘗到數字化、智能化的甜頭。
同時,昂素鎮昂素嘎查還利用數字管理促進生產經營智能化。隨著現代化養殖棚圈、網圍欄智能自動門、草原電子眼等數字化設備的不斷普及,昂素鎮智慧農場、數字牧場建設水平持續提升,在生產管理上,實現了遠程查看牲畜情況、隨時監測圈舍環境、動態追蹤健康狀況和精準預測生長趨勢。
繼續努力覆蓋剩下的三分之二
經過一年的發展,現在的昂素嘎查,不論是幾千畝草原,還是幾百只羊幾十頭牛,都不再需要太多的勞動力,只需要通過一部手機,即可遠程查看操作。
“自動化機械作業不僅讓農牧戶解放雙手,實現畜牧生產實時監測、遠程監管,還極大地降低了生產成本,為畜牧業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王偉說。
由于數字鄉村建設的賦能,一年來,王偉直觀感受到牧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改善。一方面農牧民的收入有了提高,有的甚至翻了好幾倍。同時,勞動效率也有了提升,進而帶動了農民的幸福指數增高。
目前,昂素嘎查有107戶牧民,“智慧養殖”系統覆蓋到了30多戶。此后的時間里,王偉希望能夠繼續爭取相關項目來改善基礎設施,覆蓋剩下三分之二的農戶,“基礎設施改善之后,就可以普及‘智慧養殖’系統了。”
同時,當地自主研發的“智慧養殖”系統也越來越完善,模式可復制,符合大部分北方農牧業的需要。他希望未來可以將這套系統推廣出去,讓更多的農牧民享受到數字鄉村帶來的改變。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讓農牧民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獲得更大的收益。
王偉感慨說,互聯網為基層群眾打開了連接世界、交流信息、增收致富、改善生活的窗口,數字鄉村的建設讓老百姓實現了對生產過程的精準感知、智能控制和智慧管理,將勞動力從粗放型種植養殖方式中解脫出來,有效提高生產率,釋放出新的發展動能。
他認為,未來在中國的農村牧區,數字技術一定會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深刻改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會讓我們更快走上數字資源共建共享、數字經濟活力迸發、數字治理精準高效的發展道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華錫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