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參與社會治理創新的“湖南樣本” 讓青年在社區找到歸屬感、增強獲得感
小區休閑椅得以修復;3年未解決的居民用水水壓問題,成功爭取開發商投入200萬元進行改造;安裝450個集中充電樁,順利解決小區電動摩托車的充電問題……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區北嶺社區自從成立“青春議事廳”以來,用實際行動贏得居民心。
“青春議事廳”是湖南省各級團組織開展“社區青春行動”的一個縮影。團湖南省委以長沙14個國家級實施社區為示范,深入實施湖南百萬青少年參與社會治理創新“社區青春行動”,創新推出黨委領導、團委主導、社區主抓、青年參與、社會協同的“五位一體”模式,努力將城市社區打造成青年想來、愛來、常來的青春團聚地。
“旁觀者”轉向“參與者”,讓青年在社區找到歸屬感
2019年,湘潭首批“跑腿小哥”徐海濤來到湘潭市岳塘區霞光社區開展“跑腿”業務。社區為他提供休息、交流的場所,幫他積極入黨,他也免費幫助社區內部分困難獨居老人等特殊群體,并及時反饋服務時發現的社區治理問題。長此以往,兩者建立了彼此信賴的關系。
“社區成立紅色驛站后,我和社區的聯系更多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務,讓這份職業更有意義。”徐海濤說,社區對他的推薦讓更多人了解了自由職業,也讓他增強了自我認同感。
霞光社區黨委書記劉雯介紹,該社區組建了新業態青年隊伍,引導他們成為社區的信息員、安全員,鼓勵他們通過參與社區的各類公益活動,更快地融入社區,感受更多來自社會的善意。
為了增強青年在社區的參與感,霞光社區主動搭建青年與學校、企業之間的學習和求職需求橋;開展高校大學生交流活動,為大學生提供社區實習崗位,定期開展青年沙龍,鼓勵青年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并建言獻策;成立全市首家“零工驛站”,引導零工人員就近穩定就業。
霞光社區還組建“青年骨干群”,把轄區內有意愿、有精力的青年聚集在一起,以“社區列單,青年點單”的方式,開展青年交友、青年就業指導、青年法律大講堂等活動,滿足社區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記者了解到,湖南多個地市縣的社區均在響應“青年有需求,社區有回應”的號召,讓青年在融入社區、服務社區中成長成才。
郴州市北湖區燕泉街道陽光苑社區聯合區就業局通過青年大講堂對青年進行創業技能培訓,并對有就業需求的青年優先安排推薦在轄區的商業廣場和建材市場等區域的企業和個體商戶入職;醴陵市馬放塘社區主動對接青年需求,建設800余平方米的青春社區服務陣地,設置青年讀書角、議事廳、健身館、放映廳等活動空間,吸引更多青年加入社區志愿者隊伍。
“管理型”轉向“服務型”,讓青年在社區增強獲得感
“我們那個年代流行一句話:我是革命的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在長沙岳麓區學堂坡社區的活動現場,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先進人物熊一云,長沙市金牌講師、學堂坡社區“五老”代表吳傳桂等老黨員為青年講述了曾經的崢嶸歲月,“資深青年”與“當代青年”展開了一場有關理想、有為、接續的深度討論。
學堂坡社區團總支持續開展紅色論壇項目已有10年之久,用紅色記憶詮釋“何為青年”,用“老帶青”方式探索“青年何為”,培養了一批批政治素質高、理論基礎實、實踐能力強的青年骨干,打造出社區青春行動的品牌項目。
在郴州市北湖區燕泉街道陽光苑社區,根據青年需求打造的“一米陽光·鄰里一家”服務品牌,集結“青年之家”等工作內容和服務項目,不斷優化社區服務,居民幸福感顯著提升。
湘潭市岳塘區云峰社區團支部連續兩年打造“七彩云峰假期托管”志愿服務品牌,為轄區近100組家庭解決了暑期孩子無人看護難題。
青年加入社區后,為社區注入新鮮活力,各地組織開展的形式多樣的“社區青春行動”志愿活動也豐富了年輕人的社會經驗。
長沙市芙蓉區韭菜園街道湯家嶺社區聯合單位企業團支部,融合式開展“團建+非遺”活動,吸引了周邊機關單位的1200名青年志愿者到社區報到參與志愿服務。其中的“娃娃法庭”項目通過模擬法庭、法治游學、行為戲劇3方面內容,寓教于樂,讓青少年在活動中學法、懂法、守法,榮獲第四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銀獎。
株洲市荷塘區陽光里社區青年組織邀請株洲市三醫院的醫療隊,并協同“團團心靈驛站”開展快樂成長課程活動,讓孩子們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學會敞開心扉,主動接納他人。
湘潭市湘潭縣易俗河鎮云龍社區青年通過開展“垃圾分類 青春助力”“綠色家園齊守護”等活動,帶動居民養成綠色、健康的生活習慣。
郴州市北湖區燕泉街道陽光苑社區團支部牽手北湖區青年志愿者協會服務隊,進社區開展“青春助老 金輝有愛”關愛空巢老人暖冬行動,社區注冊志愿者人數由最初的35名發展到現在的2973名,累計服務時長1580余小時,受益群眾達2.56萬余人次。
近年來,團湖南省委聯合社會各方力量實施“青春育苗、青春助老、青春幫困、青春護綠、青春應急”5類項目,通過布陣地、組團隊、辦活動等舉措,讓青年回歸社區、參與社區治理,把基礎項目做實做細,把品牌項目做響做亮。
目前,團湖南省委整合社會資源開展社區服務項目205個,27個社區建立公益基金,對接128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配備424名青少年事務社工,組織2300名“返家鄉”大學生到社區開展公益實踐和兼職鍛煉。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璐璐 記者 陳鳳莉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