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細小的零部件 織出了中國智造的盾構機“產業鏈”
本屆進博會上,2500平方米的中國館是國家展中最具人氣的場館之一,那里集中展示了很多彰顯中國智造的展品。從一個個細小的零部件,到最終鑄成“國之重器”,這些展品的背后需要一條完整、龐大的產業鏈支撐。接下來,我們就去看看這條中國智造的“產業鏈”,今天,我們先從一臺盾構機說起。
總臺央視記者 陳晰:盾構機又稱“鋼鐵穿山甲”,是開挖隧道的利器。這是中國館里展示的盾構機,這臺盾構機因為施工環境處于終年降雪的高寒高海拔區域,所以它的名字叫“雪域先鋒號”,這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臺高原高寒硬巖掘進機。
一臺盾構機有幾層樓高、幾百頭大象重,接下來我們把它拆解開,一臺盾構機有一萬多個零部件組成?,F在我們看到的是這些零部件的產業鏈地圖,可以看到,刀具和主軸承主要聚集在河南,電機主要是在山西,齒輪主要分布在長三角和重慶。
而如果回到十年前,當時這條產業鏈上還存在一些短板和斷點,像軸承、減速機、刀具這樣的關鍵部件,國內企業還制造不了。盾構機的產業鏈是怎樣串起來的呢?
在河南鄭州的中鐵裝備,一批即將出口到歐洲、東南亞的盾構機即將下線。
總臺央視記者 陳晰:大家順著我的手看過去,盾構機最前端的黑色組件就是刀具,這是整個產業鏈上的一個關鍵點。不同的地質需要用不同性能的刀具,比如這個花崗巖,就需要硬度很強的刀具,而這種泥沙巖,就得用柔韌性好的刀具。
中鐵裝備集團總工程師 賈連輝:這種高耐磨高韌性的刀具,是我們一個產業鏈的突破。刀具上下游的企業有20多家,這種協同創新我覺得是重大裝備業的一個發展的重要方向。
中鐵裝備集團重大專項研究院負責人 孫志洪:盾構是結合工程項目的定制化的大型工程裝備,它有上萬個零部件組成,我們就聯合國內外的高校和龍頭企業,制定標準,搭建實驗臺,做各項的結構參數,來聯合進行攻關研發,實現國產化。
用這種協同創新的辦法,這些年我國聚焦盾構機產業鏈上的短板,依次突破了被稱為盾構機“心臟”的主軸承、橡膠密封、變頻器等一系列核心零部件關鍵技術,夯實了整個產業鏈的基礎,同時也帶動了一批制造企業的發展。
在這個倉庫里,記者看到一排一排的貨架,上面擺放著電機、液壓泵等配件,數下來一共有五六十排,就像一個“盾構機的零件超市”。
中鐵裝備集團采購中心總經理 趙卉:以這個減速機品類為例,它已經有十幾家的供應資源了。不但有河南本省的,還有一些是在長三角、北京、天津和成渝地區,而且現在已經全部實現國產化了。
實現了產業鏈的完備,工程師們還在不斷把盾構機做出新花樣。原本只能水平前進,如今能上下坡、能拐彎,還能垂直作業,通過一項項創新突破推動著產業鏈不斷升級。在這個基坑里,工程師們正在做一項新試驗。
中鐵裝備集團重大專項研究院負責人 孫志洪:這個是在做我們主軸承的國產化的試驗,以前我們實現了3米(直徑)級的主軸承的國產化,通過產業鏈的升級,現在我們在做6米(直徑)級國產化主軸承的試驗。通過這個全工況的模擬試驗完成以后,我們就可以實現工程化的搭載應用。
從基礎材料、元器件,到關鍵部件,再到整機,串珠成鏈。目前我國盾構機的上下游企業已經有上千家,僅中鐵裝備,盾構機訂單總數超過1600臺,出口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銷量連續六年世界第一。
總臺央視記者 陳晰:中國館里,除了強大的中國鏈支撐起的國產盾構機,上天有中國商飛自主研發的一系列飛機;入海有“深海一號”能源站和“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還有惠及民生的中國高鐵、各類智能設備。中國智造的背后,正帶動各行各業產業鏈越來越完備,成為助力經濟發展的強大根基。(總臺央視記者 王琰 岳群 朱虹 陳晰 董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