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流域協同治理組合拳
作者:康瓊艷
9月20日,最高檢以“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檢察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為主題,舉行第四十三次檢察開放日活動,向公眾詳細介紹了一批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的典型案例,其中,針對違規超采地下水、紅樹林濕地破壞、黑臭水體污染等“老大難”問題得到根本解決,凸顯出公益訴訟檢察在助推解決環境治理方面的獨特價值。
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具有整體性、協同性、復合性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必定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首先,流域環境復雜多變;其次,流域治理往往涉及不同行政轄區,極易造成“九龍治水”而“水不治”的問題;再次,流域途經各地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容易產生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平衡生態力度各不相同,上下游不同行、左右岸不同步,削弱了治理效果。
一要用好法治利器。作為公益訴訟檢察制度最初確定的“四個法定領域”之一,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是公益訴訟的重中之重。通過最高檢直接立案,融合發揮四級檢察院合力,有助于打破固有框架和區域監管壁壘,在一體化辦案、跨區域檢察協作中,推動不同地區、不同部門實現全流域聯動治理。截至2022年12月,全國檢察機關共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40萬余件,占全部案件總數的52.3%。一大批“硬骨頭”案件的成功辦理,有力促進了生態環境公益保護和治理能力提升,打造了攻克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新模式。
二要凝聚多方合力。統籌考慮局部和全局相協調、治標和治本相貫通、當前和長遠相結合等多重關系。一方面,要深化多方協同,檢察機關要主動銜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探索重點案件線索聯合督辦、問題整改聯合“回頭看”等機制,著力強化檢察公益訴訟與行政執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制度的銜接,綜合運用行政、市場、法治等多種手段,打好流域協同治理的“組合拳”。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入社會支持,探索推廣公開聽證、宣告送達、圓桌會議、第三方評估等機制,依靠公眾力量發現和解決環境公益損害問題,激發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打造全民共建共治的生態保護新格局。
三要激活數據賦能。流域生態保護涉及領域廣、問題原因復雜、專業性強。特別是對于一些人員不宜進入的自然保護區、岸邊排污口等區域,要從源頭上找到成因,根治污染問題。同時,先進的技術手段也至關重要。近年來,無人機航拍、快速檢測、衛星遙感等技術在生態保護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這些技術在精準識別污染源、精確分析水質、篩選污染水樣、水質跟蹤監測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大提升了流域生態保護治理的步伐。期待更多新興技術賦能生態環境保護,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好圖景更多地出現在我們身邊。(康瓊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