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聽不見?別錯過“黃金救治72小時”
近年來,隨著工作生活壓力增大,突發性耳聾的發病率逐年升高,發病者覆蓋全人群,在兒童及青少年中也不少見。山東省耳鼻喉醫院耳科中心副主任、耳內科主任王明明提醒,突發性耳聾有一定的治療無效率,要注意抓住其治療的黃金72小時。
突發性耳聾發病率升高
青少年兒童也不少見
山東省耳鼻喉醫院耳科中心副主任、耳內科主任王明明介紹,廣義的突發性耳聾包括所有突然發生的耳聾,臨床上突發性耳聾一般是指突發感音神經性耳聾,指在72小時內突然發生、原因不明的一側耳或雙耳的感音神經性耳聾。
“由于發病原因不明,出現突發性耳聾就醫后,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一系列檢查,以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突發性耳聾,比如聽神經瘤、腦部占位、腦血管病、中耳炎急性發作等。”王明明說,對于沒有其他疾病原因的原發性聽力損失,常見的誘發因素包括睡眠障礙、熬夜、失眠、情緒激動、久處噪聲環境,但也有些患者發病并沒有明顯誘因。
王明明指出,以往,突發感音神經性耳聾的高發人群,多為工作生活壓力較大的中年人,但近年來,突發性耳聾在各年齡段的發病率都有所提高。
其中,年輕人受娛樂性噪聲損傷等因素影響較大,老年人在患有基礎疾病的情況下,如果有較大的情緒波動,也可能誘發突發性耳聾。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突發感音神經性耳聾以成人發病為主,但兒童及青少年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因為影響正常學習、生活和心理狀態,因此被越來越多的家長和醫生所重視。
王明明介紹,病毒感染是兒童及青少年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流感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學習壓力過大及其帶來的睡眠障礙,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突發耳鳴是常見癥狀
發病72小時內干預最好
“突然耳聾之后,如果及時就診,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可完全恢復到發病前的水平,有半數患者可以恢復部分聽力,但也有小部分患者聽力恢復情況不理想。”王明明強調,一旦發現聽力受損,需要積極就診,檢查確診后,及早干預。對于突發感音神經性耳聾而言,發病72小時內屬于治療的黃金期,發病兩周內,也可獲得較好的有效率。隨著時間延長,治愈幾率會逐漸下降。
因此,學會識別突發性耳聾的癥狀,有助于疾病及早發現。王明明介紹,突發感音神經性耳聾,除了不同程度聽力下降外,還常伴有耳鳴、耳悶脹感、頭暈目眩、惡心、嘔吐等。
“有相當多的患者并不是以聽力下降為首發癥狀,突發的耳鳴其實更為常見。”王明明提醒,90%以上的突發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會有耳鳴癥狀。如果在生活中發現一側耳朵突然出現耳鳴或耳鳴加重,就要關注自己是否存在聽力下降,及時進行聽力診斷。
除此以外,由于耳朵除了負責聽以外,也是身體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患者可能因為突發眩暈,忽略聽力的下降。因此,在感覺天旋地轉或行走不穩時,可以捂住一側耳朵,進行單耳聽聲的對比,來初步判斷是否存在聽力下降。當然,對老年人來說,出現眩暈時,還要注意腦血管意外的排除。
據介紹,突發性耳聾的診斷,主要依靠聽力學檢查,包括純音測聽、聽性腦干等檢查,當然外耳檢查也可幫助觀察外耳道、耳廓、鼓膜有無耵聹、異物等。
此外,有眩暈癥狀的患者,需要進行前庭功能檢查,還有些患者需要完善頭部CT、MRI等檢查,以排除其他疾病。通過以上檢查,有助于醫生分析病因,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聽力管理應
貫穿患者全生命周期
根據耳聾分型和聽力下降程度,結合患者自身情況,常用的治療方式,包括激素、改善循環、營養神經、止暈止吐等藥物治療。
王明明坦言,突發性耳聾有一定的治療無效率,有部分患者不能達到完全治愈的效果。
“如果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期,一般三個月之后治療基本無效,沒必要再進行積極的藥物治療。”王明明說,突發性耳聾三個月之后,如果患者有一定的后遺癥狀,聽力沒有康復,可根據后遺癥狀以及聽力情況,選擇輔助治療。
例如,遺留有明顯的耳鳴,可進行耳鳴的聲音治療;如果患者的聽力仍然較差,可選配助聽器;對于極重度耳聾的患者,助聽器可能療效欠佳,建議做電子耳蝸,即人工耳蝸的植入手術。
進行耳鳴的聲音治療、助聽器的選配或人工耳蝸植入前,必須到專業醫院進行相關評估,才能選擇最適合的康復治療手段。
對于突發性耳聾患者的聽力管理,應該貫穿全生命周期。臨床中,不乏有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治療后,恢復了正常聽力,但由于工作壓力過大、休息不好、過度用耳等原因,導致疾病復發,再次治療,效果較差。
當然,疾病的治療不如有效預防。王明明提醒,日常生活中,做到合理作息、飲食規律、營養均衡、加強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等,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突發性耳聾的發病風險。要注意保護聽力,避免長時間、大音量使用耳機,避免長時間處于噪聲環境等。 盡量減少飲酒,因為大量飲酒可能使內耳缺血,從而導致聽力下降。再就是注意精神狀態的調整,避免大喜大悲。
如何保護好聽力
◎突發性耳聾是一種急癥
◎除了聽力下降外,還會伴有耳鳴、眩暈等不適癥狀
◎越早治療,恢復可能性就越大
◎生活中應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熬夜等
◎使用藥物前,仔細閱讀說明書,避免過敏成分,重點應注意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記者 秦聰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