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劇場重張,京城文脈再唱“好戲”
作者:辛 音
已有近70年歷史的北京人民劇場迎來重張喜訊。國家京劇院宣布,10月16日在此啟動全國小劇場京劇“群英會”參演劇目展演活動。這一群眾性文化盛事,迅速在戲迷票友口中熱傳。
北京人民劇場始建于1953年,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現代化戲曲表演場所,為京劇文化的發展和普及標注了新的方向。憑借先進的設計理念,舒適的觀看角度和聲學效果,人民劇場成為頂級的戲曲演出殿堂,梅蘭芳等京劇大師和其他戲曲和曲藝名家都曾在此登臺獻藝。“看戲就去人民劇場”,不僅因為這里有過硬的演出條件,還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它深藏于護國寺街,距離梅蘭芳先生家只有150米,再向東走就能瞥見什剎海。一座扎根北京文化老街的劇院,自成立之時起就融入京城的文脈,既見證了新中國戲曲的非凡成就,又講述著京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無疑是首都北京乃至全國的文化地標。
半個世紀西皮流水唱過,數不清多少生旦凈末丑登場。2003年,因技術改造升級等原因,劇場暫停對外演出功能;隨后被確定為“戲曲影視拍攝演藝中心”、“中國京劇像音像工程”北京基地,依然為戲曲藝術傳承和傳播做出了貢獻。近年來,隨著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推進,隨著大戲看北京品牌的深化,一批會館得到活化利用,成為演藝新空間。去年4月,被譽為“中國戲樓活化石”的正乙祠戲樓重張開業;此次,人民劇場再次“披掛上陣”,無疑也是老戲迷的心聲,是傳承京城文脈的時代需要。老劇場重張,同時奉上優質的戲曲劇目,自然會勾起一代人到老地方看戲的念想,有利于激活京劇時代因子,在市民中間營造濃厚的觀戲賞戲氛圍。
京劇守正方能味道純正,劇場翻新何嘗不是文化創新?除了歷史光環和戲迷情結,重張的人民劇場還有不少新氣象,不僅觀眾席設計非常現代,能給觀眾帶來更好的視聽享受,還配備京劇藝術展陳館、京劇主題閱讀空間等,滿足演出、錄制、展示、培訓等復合型需求。未來,劇場還將推進線上演播線下演出并舉,成為特色專業演播基地。科技的賦能,可以幫助觀眾更投入、更便捷地沉浸于國粹的魅力;酷炫的場館設施和現代化的服務水準,也能將經典的表演融洽地嵌入城市文化,為更多人提供視聽盛宴和精神滋養。
立足中國古典美學精神和范式,不斷提升傳統藝術的現代審美價值,老劇場唱“新戲”,會讓京劇演出更“有戲”。兼具傳統與現代風格的老劇院,即將向市民演繹歷史沉淀與社會發展交匯的藝術魅力;在重新開門迎客后,必將促進周邊文商旅新業態的繁榮,推進“演藝之都”建設,同時助推國粹走上“國潮”之路,吸引更多當代人走進劇場,感受戲曲的魅力。(辛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