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的“拓新”青年
今年夏天,華中科技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研二學生李文杰是在火熱的工廠中度過的。
在參加“氣候拓新者”項目前,李文杰以為會像他的往屆校友一樣,去一家大型能源類公司實習,沒想到自己被安排到供應鏈上游企業,廣東潮汕鄉鎮的一家陶瓷工廠。他要做的,是監督評估其能效管理問題,幫助工廠減碳。
過去10年,在中國,像李文杰一樣的氣候拓新者有200多名。與一般的實習不同,氣候拓新者項目實習生要獨立完成一個項目,尤其是要有階段性產出,幫助企業實現溫室氣體的減排。
據統計,10年間,氣候拓新者項目的年輕人幫助所在企業發現了近7億元的成本節約機會,相當于能夠幫中國減少約50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
李文杰來到的這家工廠是奔邁上海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位于廣東的加工廠,也是星巴克供應鏈中的一環。
企業要減排,上下游的綠色供應鏈不可忽視。“星巴克的減排壓力給到奔邁,奔邁的壓力給到工廠,工廠最終解決問題。”李文杰說。
剛來的第一周,李文杰被當作“初出茅廬的小孩”,在有著20多年行業經驗的工廠老板面前碰了壁。
“如何讓企業主接受我的意見?”李文杰反思,自己的改造建議有沒有站在企業的角度,切身為企業著想?他轉變思路——不僅要減排,還能給企業帶來最實際的效益。
大到窯爐的更新,數百萬元光伏項目的擴建,小到為燒制陶瓷的托盤減重,安裝一個幾十元錢的調速器……李文杰前后提出了30多項實實在在的改造建議。
其實,工廠老板一直覺得窯爐耗能,也想改造,但無法判斷是否真的有問題。李文杰幫他算出數據,一個其貌不揚的窯爐,其排放竟然占到總能耗的18%。
他給工廠出具能源審計報告、碳足跡報告。此前,工廠老板根本不清楚自己在每個階段、每個生產步驟到底耗能多少,排放多少,能省多少錢。李文杰告訴他,怎么做能省錢,能帶來環境效益,帶來市場競爭力,這是企業主最開心的事情。
這個活潑熱情的小伙子和工廠老板成為要好的朋友,10周實習結束,他甚至覺得短暫。工廠里的伙伴依然和他保持著聯系,他們的減排動力多了一條,不辜負這個年輕人做出的努力。
迪卡儂可持續發展經理邱峻形容,與氣候拓新青年的合作“一發而不可收”。2021年合作了兩個項目課題,2022年3個,2023年4個。“今年實習的4名同學,分別在天津、上海、東莞和廣州4地同時入職。”
作為全產業鏈體育用品公司,迪卡儂在價值鏈的每個環節,都有應對氣候變化的項目,從電力分析、綠電政策分析、生物質能源研究,到能效監測系統、碳排放因子的數據研究等。
“氣候拓新者項目給了我們非常好的契機。”邱峻說,企業會篩選最前沿的話題,提供給實習學生做立項研究。
對企業而言,何為“拓新”?在邱峻看來,“當我們深耕供應鏈減碳,這不是迪卡儂自身的排放,而是生態系統合作伙伴的碳排放。這是紛繁復雜的新領域,有很多正在進行時,無論是正在越來越成熟的技術,或者正在進一步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我們讓年輕人和我們一起探索最前沿的話題,給年輕人機會撬動最深入的氣候變革。”
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8年加入中國企業氣候行動倡議,開啟減排行動。隆基綠能可持續發展高級經理汪子阜表示,這5年是接納氣候拓新者項目實習生的過程,也是企業氣候行動從零起步,到今年正式通過科學碳目標倡議組織(SBTi)認證的過程。
“作為快速發展的制造企業,怎么建立碳盤查,怎樣設定減碳目標,在剛開始都沒有答案,由我們跟這些年輕人去摸索,共同創造。”汪子阜說,2021年,特別是在企業確定SBTi目標的過程中,氣候拓新者項目的年輕人做出了關鍵性的貢獻,他們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加速并拓寬了企業在“雙碳”領域的具體工作。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研三學生蘇宇晗來自“一帶一路”國家馬來西亞,今年夏天來到隆基綠能可持續發展組做實習生。她從往屆校友的分享會中了解到氣候拓新者項目,“這是一個可以讓想在氣候變化或環保領域有所作為的學生開展實踐的平臺”,蘇宇晗希望能夠通過參與這個項目,找到自己在整個氣候變化進程中的“個人定位”。
在隆基綠能,蘇宇晗的實習目標是,幫助公司分析產品碳足跡面臨的挑戰,并提出解決方案。
蘇宇晗發現,上游環節對組件的產品碳足跡有最大的貢獻。針對這一環節,她提出了初步減排框架,分4個階段來逐步實施。針對高比例綠電使用的生產基地和電網排放因子較低的海外基地沒有納入現有碳足跡核算范圍的問題,蘇宇晗還提出優化產品碳足跡核算范圍的建議。
隆基綠能的可持續發展團隊正考慮將她的建議融入現有的供應鏈減排計劃中,以降低產品的碳足跡。
回憶起這段經歷時,蘇宇晗說,自己一直以來對就業的疑惑和迷茫得到解答,焦慮情緒也得到緩解。這段高質量的實習,使她對就業更有信心和底氣了。
未來,蘇宇晗希望自己能夠在關注氣候議題、有長遠政策規劃的國家工作和學習,如果有機會,她也渴望能夠把積累的寶貴經驗帶回馬來西亞,將自己的專業知識應用于有實際需求的地區。
對許多青年而言,10周的實習也是自我“拓新”的過程。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研三學生浦學聰認為,項目最大的特點就在于“拓新”二字。參與項目實習前,他的實習經歷近乎一張白紙,這段經歷讓他感到驚喜,“原來實習生也可以接觸到這么具有創新性和挑戰性的工作”。
在沃爾瑪中國有限公司,浦學聰將其配送中心端產生的食物廢棄物,想方設法轉化為飼料。“目前國內對于食物廢棄物品類的處理主要還是停留在填埋和焚燒階段,如果把它轉化成動物飼料的話,一方面可以減少食物浪費,另一方面可以顯著減少碳排放。”這讓浦學聰直觀感受到,這樣的工作非常注重多學科專業知識的交叉,重視復合型“雙碳”人才的培養。
去年,麥當勞在北京首鋼園開設亞洲第一家“零碳餐廳”,這背后,也有氣候拓新青年的努力。
金拱門(中國)發展部高級總監馬立杰表示,麥當勞和氣候拓新者項目合作已有10年,在研究國家的零碳政策,制定減碳路徑,探討在中國開設“零碳餐廳”的可行性等方面,這些年輕人貢獻了許多智慧。
南開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王詩萌曾參與麥當勞“零碳餐廳”中的基礎研究,畢業后,在一家國際能源和化工集團繼續從事低碳轉型的工作。
許多年輕人的發展道路在這10周時間里逐漸明晰。浦學聰決定留學,攻讀環境領域博士。李文杰則坦言,自己更加堅定了在雙碳領域工作的信心。
企業達成的一個共識是,“年輕一代對氣候問題的參與跟企業自己本身減碳的結果是同樣重要的。年輕一代代表社會的未來,如果沒有他們持續地關注和參與,企業層面的減碳戰略就會面臨瓶頸。”
邱峻發現,年輕一代看待世界、看待不同的企業文化、看待工作的觀點也帶來了新的沖擊,“讓我們對企業未來的減碳戰略如何適應、吸引年輕一代,有了全新的視角”。
氣候拓新者項目也提出了未來10年的方向——更深刻地融入中國“雙碳”工作:融入國家區域重大發展戰略,聚焦上海和長三角地區等,服務這些地區的工業產業鏈減排和交通碳減排;融入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安排優秀的氣候拓新者到農村展開調研,協助解決糧食生產和農業減排的相關問題。
項目還將融入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向發展中國家在華留學生開放更多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了解中國企業綠色管理經驗,創新企業碳管理解決方案,以在未來更好地服務于本國綠色低碳轉型,打造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綠色低碳轉型人才網絡。
“我看好氣候創新。”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潘家華表示,“現在應該不再是‘拓新’了,下一個10年,應該是主流,是潮流。從拓新轉向主流,轉向潮流,那我們的‘雙碳’目標必然能實現。”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張藝 記者 張敏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