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礦央企總部和大中型企業要配備安全總監 引導更多礦山智能化高質量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印發的礦山安全生產領域綱領性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礦山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近日發布,這給礦山安全生產再上了一道“緊箍咒”。
9月18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副局長張昕表示,《意見》顯著的特點就是“務實”,直奔主題、直面問題,什么問題突出就解決什么問題。這份《意見》的出臺恰逢其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嚴把安全生產“第一道門檻”
當前,加快推動礦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尤為迫切,把風險化解在隱患前、把隱患消除在事故前,對于保障礦山安全尤為關鍵。對此,《意見》建立了一套全過程風險動態管控工作機制,為推動礦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提供了方法路徑。
“災害不治、礦無寧日,重大災害治理始終是推進事前預防的重中之重。”張昕表示,要常態化、制度化開展礦山隱蔽致災因素普查治理,推動重大災害分區管理、超前治理,實現由被動防范向主動治理轉變、由單一治理向綜合治理轉變、由井下局部治理向地面區域治理轉變。對未查清、未探明、未治理到位的,不得進行采掘作業,堅決不與災害“拼刺刀”。
“(礦山)先天不足,后天難補。”張昕談到,要提高礦山規劃質量,科學設置礦權,嚴格安全準入,著力避免先天不足。另外,還要加快資源整合,推進升級改造,強化科技支撐,盡力提升本質安全水平,以及完善應急撤人制度,確保遇重大險情第一時間撤人。健全重大違法違規信息公示制度、懲戒制度和舉報獎勵制度,發動社會力量共同整治重大隱患和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意見》對“人、機、環、管”各個重點環節作出全方位的制度性安排,著力推動礦山向本質安全邁進。值得關注的是,“嚴格礦山安全生產準入”排在《意見》提出的重點任務首位。
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非煤礦山安全監察司司長李峰認為,《意見》進一步提出更加嚴格的礦山安全準入新要求。“安全準入作為礦山安全生產第一道門檻,必須嚴格把關。”
《意見》提高了災害嚴重礦井開采規模,其中明確要求,停止新建產能低于90萬噸/年的煤與瓦斯突出、沖擊地壓、水文地質類型極復雜的煤礦。李峰解釋,這些煤礦產能規模過小,嚴重影響企業安全投入和安全管理,極易發生重大人員傷亡事故。
《意見》還明確要求,煤礦、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尾礦庫等建設項目安全設施設計審查和安全生產許可證審批由省級以上礦山安全監管部門負責,不得下放或者委托。
涉礦央企總部和大中型企業要配備安全總監
“眾所周知,抓好礦山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就抓住了安全生產的‘牛鼻子’,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抓住礦山企業主要負責人等‘關鍵少數’。”李峰在發布會上如是說。
如何抓住“牛鼻子”?《意見》指出,涉礦中央企業總部和大中型企業應當配備安全總監。
“這是國家層面首次提出該要求。”李峰表示,從實踐來看,涉礦中央企業總部和大中型企業各個方面的管理任務非常繁重,企業主要負責人精力有限,但是企業又面臨各種各樣的安全生產問題。因此,從客觀上需要一個既懂專業又有一定決策權的人來專門負責安全生產工作。
從地方的經驗來看,江蘇省、山東省推行的安全總監制度,在督促企業主體責任落實、消除重大事故隱患、有效防范生產安全事故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在充分調研和總結提煉的基礎上,將這方面有益做法向全國推廣。
下一步,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將從加大宣傳力度、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強化示范引領3個方面推動這項措施落實落地,以點帶面推動該項措施在全國落實到位。李峰談到,希望中央企業在這方面帶好頭、做表率,不等不靠、先行先試,在配備安全總監方面盡早摸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供其他礦山企業學習借鑒。
井下作業地點“無監控不作業”
智能化礦山建設是礦山安全發展的必然之路。目前,全國建有煤礦智能化工作面共1400個,有智能化工作面的煤礦達到730處,產能占比達到59.5%。礦山智能化建設全面加速。
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安全基礎司司長孫慶國指出,當下我國礦山智能化建設總體水平還不夠高,還存在部分地區和部分企業認識不夠到位、建設進展不夠平衡、相關標準規范不夠健全、部分技術裝備適應性還不夠強等問題。
“科技賦能,耳聰目明。”張昕指出,還要提升科技興安、科技賦能、科技管理、科技監管能力和水平,逐步建成全國礦山安全風險監測“一張網”,加強礦山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警預報能力建設,加快露天礦邊坡、尾礦庫在線監測系統建設,推動入井人員唯一性檢查技術應用,推廣井下所有作業地點“無監控不作業”,實現從“人防”到“人防”與“技防”并重轉變。
《意見》還提出,對礦山智能化建設專門作出部署,例如推動中小型礦山機械化升級改造和大型礦山自動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加快災害嚴重、高海拔等礦山智能化建設,打造一批自動化、智能化標桿礦山。
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政策法規和科技裝備司司長薛劍光介紹,我國已基本建成了煤礦安全風險監測預警“一張網”,以防范化解煤礦瓦斯、火災、水害、沖擊地壓等重大安全風險為目標,構建了從煤礦企業到地方監管監察部門和國家監察機關的互通網絡,已經聯網接入了所有正常生產建設煤礦的安全監控、人員定位、視頻監控等感知數據。
據了解,這張“網”可實時監測全國60余萬個傳感器、80余萬名入井作業人員、3.9萬戶作業視頻監控數據,共享氣象和電力大數據。這張網還可以有效地監測瓦斯和一氧化碳濃度超限、異常波動、高值報警,以及井下作業人數、用電量異常等情況,并可對未來24小時受臺風以及50毫米以上強降雨等極端天氣威脅的礦山企業進行分析預警。
在非煤礦山方面,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正在推進建設全國非煤礦山安全風險監測系統,將全國露天礦山邊坡監測、水害監測、視頻監控全部納入“一張網”。目前,邊坡現狀高度200米以上的金屬非金屬露天礦山都建設了邊坡在線監測系統。
孫慶國表示,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將多措并舉促進智能化礦山建設,引導更多礦山走智能化高質量發展之路。
本報北京9月18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趙麗梅 記者 寧迪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