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生捍衛了中醫的地位
禾刀
春桃這本書寫的是自己的公公陳萬舉——清末名醫巢渭芳的再傳弟子、針灸大師承淡安的門生。
為學中醫,陳萬舉先后師從朱復初、宋立人兩位師傅。春桃在書中反復提到,從事中醫不僅僅需要掌握淵博的中醫知識,許多時候還要有相當的悟性。陳萬舉從兩位師傅身上發現不一樣的地方:“朱復初是經方派,開出的是些‘死方子’,而宋立人則是時方派的高手,方子很活,即便是簡單的感冒,天熱有天熱的方子,天涼有天涼的方子,不同情況的病人在用藥和劑量上也都會有所不同?!?/p>
陳萬舉步入中醫行列,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即深受范仲淹“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影響。1938年,陳萬舉開始坐堂行醫。行醫76載,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闡釋了“良醫”二字的厚重內涵。
陳萬舉的“良醫”首先表現在“藝精”二字。中醫傳統的師傅帶徒制,并沒有阻礙陳萬舉的“博采眾長”。他將針灸與中藥治療融為一體,并經過數十年的行醫經歷,總結出寶貴的診斷方案。除了一般的頭痛發熱、腹泄脹氣等,霍亂、破傷風、非典、癌癥、糖尿病、不孕、抑郁癥、啞巴等疑難雜癥,陳萬舉也都有所建樹,且病例均有據可考。
陳萬舉的“良醫”還充分表現在“仁心”。按理說,陳萬舉醫術高明,救治病人多,憑他那妙手回春的聲譽,生活條件優越乃理所當然。事實卻并非如此,因為擔心病人找不到他,他甚至拒絕了子女讓他搬往新房的請求。有一次,他發現一位肝癌病人沒有按期復診,于是不顧耄耋之年行動不便,一路找過去,貼錢給人治療。有時他不僅免費行醫,甚至還把病人安頓到家里倒貼生活費給人看病。用春桃的話說,陳萬舉看病“包吃包住留在家里觀察,看病成癡。他三天不為人看病,自己就得有病”。陳萬舉活了96歲,一生不爭不搶,不卑不亢,不喜不怒,無疾而終,“走的那天還在給人看病”。
雖然陳萬舉畢生是中醫的忠實踐行者,但他對被人們傳得神乎其神的晚清太醫給深居后宮貴妃懸絲診脈的“美談”并不相信,認為太醫之所以能夠準確判斷病情,應該是此前通過種種渠道已對后宮貴妃病情了解十之八九。所謂懸絲診脈,純粹是裝給后宮貴妃等人看的,以免落得個不重視的罪名。
百年前,中醫曾遭遇到史無前例的質疑。特別是清末民初,質疑者中包括諸多文化名人。在西醫如潮水般涌進國門的同時,正是無數像陳萬舉這樣扎根基層的中醫,默默耕耘,通過大量成功案例捍衛了中醫的地位。陳萬舉收獲的那些贊譽,是他大半個世紀成功醫治數十萬病人,一點點口碑積攢起來的。
對于中醫存在的一些問題,陳萬舉并不回避。比如近年來部分中藥療效確實有衰減跡象,陳萬舉通過深入研究后發現,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過去的那些“中藥都是野生的,現在這種不顧中草藥的產地特點,又是違反季節地讓藥材瘋長,沒有經過相應的時間與氣候,也就吸收不到日月的精華,只會給中草藥的藥性帶來破壞性的后果”。再就是一些藥商為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對藥材反復利用,不是經驗豐富的專家極難甄別。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某種意義上,這本書既是為陳萬舉的中醫人生立傳,又是一部從世俗視角觀察中醫深耕民間倔強發展的力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