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1開始,做人工智能服務“雙碳”目標的“設計師”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
距離我國正式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已有3年,一位90后年輕人的發展軌跡也與“雙碳”戰略同頻共振。
曾佑軒就職于上海南洋萬邦軟件技術有限公司智能物聯部門。此前,他一直致力于將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業務相結合,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和信息系統價值提升。2020年,曾佑軒發現,人工智能在節能減碳領域也有大展拳腳的潛力。他將自己比作“設計師”,為企業節能降碳針對性地設計解決方案。
2023年7月舉行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明確,要處理好“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一個越來越清晰的共識是,我國承諾的“雙碳”目標確定不移。
近年來,曾佑軒跑了化工、醫藥行業的幾十家工廠和園區,發現企業對于節能降碳的需求十分急迫。面對爭取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路線圖,很多企業依然困惑,“雙碳”到底該怎么做?以AI賦能“雙碳”,是曾佑軒試圖給出的答案。
用AI設計“能耗心電圖”
能源變革正在提速。據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3.22億千瓦,同比增長18.2%,歷史性超過煤電,約占我國總裝機的48.8%。
能源也是企業降碳的關鍵所在。在曾佑軒看來,要實現企業的節能減碳,管理者必須清楚地知道企業在哪些場景、哪些時段存在能耗異常或能耗高峰,更要準確把握其原因,進而針對性地設計節能減碳的方案。
首先是智能化的數據采集。他介紹,通過物聯網來采集工業園區的能耗信息,一些有數據傳輸接口的設備,可以通過接入網關來收集數據,而沒有接口的設備如傳統儀電盤,可以用攝像頭來拍攝照片,然后用百度飛槳的文字識別開發套件,把照片中的文字快速識別出來并轉換為數據,方便后續進一步分析處理。
“數據采集完成后,讓管理者看到能耗異常和能耗趨勢十分關鍵,我們使用百度飛槳的時序建模算法庫,構建了工業園區能耗異常檢測和時序預測模型,建立了直觀的‘能耗地圖’和‘能耗心電圖’,既讓管理者可以實時掌控能源消耗情況,又能讓人工智能基于目前的數據及時發現能耗異常、預警能耗高峰。”曾佑軒說。
他舉例說,夏季,工廠溫度隨室外溫度而升高,空調會自動增加能耗來降溫,但并不能保障節能經濟運行。這時企業管理者就可以通過用能預測、整體集控,及時調整空調系統的優化運行策略,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也有利于削減尖峰負荷。
這些年,曾佑軒積累了大量物聯網、工業互聯網領域的解決方案。在他看來,“雙碳”與工業互聯網有著相似的技術思想。“以前采的是產線、大型機械設備端的數據,現在變成采能源的數據;以前用AI是做設備故障預測,現在用AI做節能降碳優化。”
曾佑軒表示,他們正在打磨產品,希望降低技術落地的成本,從而能夠實現大規模復制和應用。
助力“雙碳”數據全國一盤棋
盡管人工智能在整個節能減碳系統中還處在探索應用階段,幫助企業節能10%并非難事。
曾佑軒說,不要小看這0.1,如果來算企業的經濟賬,一些園區每年在能耗成本上就有數千萬甚至上億元的投入,相當于節省了幾百萬上千萬的費用。
而在未來,人工智能不僅實現節能降耗,還可以幫助企業進行業務優化統籌。
他介紹,企業可直接根據“能耗心電圖”對癥下藥,甚至去獨立承擔一些原本需要人日夜巡守的崗位。通過人工智能的介入,讓企業的節能減碳從信息總覽、問題預警、解決建議到自動執行,實現全面的智能化和自動化,進而達到比人工管理更佳的效果。
“這套系統中,我扮演的角色是‘設計師’。”曾佑軒說,“小小的0.1只是人工智能的起點,絕非我們的目標。”
一套套智能系統也是構建“雙碳”數據的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已有許多專家學者呼吁,需要推進“雙碳”領域數字化的解決方案,助力多方知情參與,開展數據驅動的有效評價,建立責任和激勵機制。
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表示,“像大規模監測和發布PM2.5、臭氧這些污染物數據一樣,我們也需要讓社會認知這些‘雙碳’數據,將‘雙碳’指標放在全國一盤棋上看。”
數據,成為支撐企業布局“雙碳”領域的核心環節。如今,全國碳市場擴容提速,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有望在今年內重啟。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也成為企業的競爭力、創新力和領先力的重要體現。這一切,都離不開數據基礎。
曾佑軒說,依托能耗數據系統,下一步,企業就可以形成碳積分,打造綠色工廠,參與綠色供應鏈,形成ESG行動報告等,抓住綠色發展的機遇,真正融入可持續發展的大局。
大模型開啟人工智能新時代
技術仍在迭代和升級。“大模型的出現,才真正開啟了人工智能的新時代。”曾佑軒表示,“大模型讓人工智能開始和人類交流并碰撞出新的作品和知識,這是一種革命性的技術進化。”
目前,曾佑軒和他的同事已經基于文心大模型打造了一個全新的企業知識庫,憑借其中大語言模型的自然語言理解和語言生成能力,讓使用者方便地享受雙碳知識咨詢和企業政策答疑服務。
未來,他們將進一步讓大模型在節能減碳系統中發揮作用,打造一個智能助手,直接為企業管理者出謀劃策。
曾佑軒的博士課題也與能源優化相關。他越來越多地關注到,近年來許多地方正經受極端天氣的困擾,今年全球高溫記錄更是被不斷刷新。“大自然已經在發送信號,需要我們作出回應。”
新技術或能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解決方案。曾佑軒說,人工智能時代的曙光如普羅米修斯所盜之火,幫助人類文明向更高的層級邁進。“作為手舉火把前進者的一員,我期望手中的火能照亮一點眼前的路,在與后來者的接力中,迎接新的技術時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