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郵電大學:讓青春在社會實踐中閃光
“支教的意義是雙向的,為服務地孩子搭建一條通往外面世界的橋梁的同時,也為支教者提供一次成長的機會。”南京郵電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學生趙奕在實踐返程途中說。
走進鄉村助農支教,深入企業調研考察,奔赴西部推普助興……這個暑期,在南京郵電大學團委的組織下,2289支團隊在基層一線、田間地頭、紅色陣地等,開展2023年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求索“青春”何以報國。
今年暑假,該校波特蘭學院學生蘇婧宜和留學生同學來到南京金線金箔總廠,親身感受非遺“南京金箔鍛制技藝”的魅力。
“原以為貼金是簡單的手工活,沒想到做起來并不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我為之自豪和驕傲。”蘇婧宜說,這次實踐經歷讓她感悟到“擇一事,忠一生”的匠人精神。
從罨畫池、天演博物館到蜀繡、崇慶枇杷茶,從懷遠藤編到道明竹編……該校現代郵政學院“海闊崇魚躍”實踐團在四川省崇州市的鄉村調研中,于傳統文化與技藝中汲取智慧,推動中華文脈在賡續傳承中弘揚光大。
“這里有驢拉磨、窯洞等陜北農村的特色場景,書中所描述的人、事、物、景逐一呈現在我們眼前。”在陜西梁家河村,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紅郵”理論宣講團成員朱泓潞說。今年7月上旬,該宣講團還前往延安革命紀念館、楊家嶺革命舊址,走訪了毛澤東舊居、朱德舊居等紅色文化遺址。
從“書本”走進“現實”,從學校“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該校實踐團深刻體悟著紅色江山的來之不易,在傳統文化中汲取奮進力量。
走進江蘇泰興市黃橋鎮祁巷村,一段長約50米,以“人和、岸綠、水清、路暢、景美”為主題的墻畫,展示了該村“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現實模樣。該校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和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美麗鄉村·活力青柚”志愿宣傳隊用心用情描繪墻畫,讓這里昔日光禿禿的墻壁容顏煥新。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天下第一筍——淮安蒲菜,它質地脆嫩、入口清香,心動的朋友們趕緊下單!”該校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郵夢創未來”實踐團的“帶貨主播”,用風趣的語言為淮安特色農產品代言。
為直播能達到理想的效果,該實踐團提前了解蒲菜的來歷、學習直播話術,深入田間地頭實地考察、拍攝農產品推介視頻。
南京郵電大學把鄉村振興作為高校實現服務社會價值的重要途徑,通過重點實踐項目,讓文化科技衛生資源向基層流動。該校管理學院“青春筑夢·科技領航”實踐團運用大數據、信息管理等賦能數字鄉村振興建設;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調研團以特色課程探索鄉村教育升級迭代;外國語學院支教團赴南通市如東縣開展延續5年的教育幫扶活動……
今年暑期,一批批青年學子情牽故土,參與“返家鄉”社會實踐。該校物聯網學院“物聯E行 問道靖鄉”智慧工業實踐團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繪新能源碩博團深入企業一線,進一步了解企業發展與區域發展的同頻共振。
“回到家鄉近距離參觀這些企業,讓我對家鄉有了新的認識,也感受到了家鄉對人才的需求,希望大學畢業后回來為家鄉經濟社會建設貢獻力量。”該校經濟學院學生陳方圓說。
聞友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